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迅与柔石     
“左联”的伟大旗手鲁迅和优秀战士柔石,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经历了时代风暴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鲜红篇章。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业绩,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一柔石和鲁迅的相识是在一九二八年,但柔石作为鲁迅的学生,他与鲁迅的相见却早在一九二五年。是年早春,柔石从宁波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其时鲁迅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在一九三三年说:“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这里指的就是柔石在北大旁听  相似文献   

2.
(三) 正当柔石在宁海中学全力为清除教育界的封建势力而奋争时,一九二八年五月,该县发生了农民暴动。后来暴动不幸失败,柔石受到牵连,单身出走至上海,过着和他笔下的人物相似的穷愁煎熬的“亭子间青年”的生活。他患着咯血病,虽带病发奋写作,但写出的作品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在极度困难中,他找到了久已景仰的鲁迅先生。这是柔石生活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鲁迅不但将《旧时代之死》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而且从思想到写作将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柔石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启蒙观念、关注重心与小说模式方面。鲁迅对柔石深刻的影响使柔石成为一个地道的人道主义作家,柔石向鲁迅的学习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著名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诞生八十五周年之时,回顾近年来柔石作品的出版及学术研究情况,我们感到无比欣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在大夜迷茫之中,鲁迅先生说过:“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今天,这预言已经完全实现了。 1980年十月,我院前身宁波师范专科学校举行了国内首次柔石研究学术讨论会,对柔石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初展探讨。根据当时柔石作品极难找到,柔石手迹(书信、日记及未发表的作品等)严重散佚,柔石同时代人相继去世的情况,呼吁有关部门抢救烈士的遗著、遗物,建议出版部门重新编选柔石作品,增加篇目,以资研究。  相似文献   

5.
柔石年谱     
1902年一岁九月二十八日(光绪廿八年农历寅年八月廿七日),柔石诞生于浙江省宁海城关西门方祠前。姓赵,原名平福。当地有一地主,以为平福这一名字吉利,要给自己的儿子用,不准柔石用这一名字。柔石长大后嫌这个名字俗气,乃自己改名为平复(又名少雄)。当时,家门前有一座长条石砌成的小桥,桥上刻有“金桥柔石”四字,据说笔名柔石、金桥,即源于此。后来柔石还用过赵璜、刘志清等笔名。他家到他父亲时,家境困顿,改营小商业,其父赵子廉又名汝能,在宁海城内市门头开  相似文献   

6.
左联烈士兼青年作家柔石的小说创作方面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影响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两位作家相似之余又有着不同之别,刻画知识分子的反叛意识中的突显其差异:鲁迅思考知识分子的反叛意识较为深刻和彻底,而柔石相对之则显反叛意识的软弱与浅薄。从对两者的《孤独者》和《旧时代之死》文本细读中可感悟出,柔石的思想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虽略显青涩,但也突显其文学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先生精心保存的大量书画资料中,有一件留有鲁迅手迹的柔石遗物。现借宁波师专学报园地首次披露,并略加考证。鲁迅发起木刻运动始于朝花社。朝花社是鲁迅和柔石等文学青年合办的,“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艺苑朝华》中有一、二两集《近代木刻选集》,是我国最早输入的外国创作木刻专集。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创作木刻的绍介,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艺苑朝华》四本,(按应为五本——引者)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  相似文献   

8.
柔石     
柔石,原姓赵,名平福,又曾改名平复。1902年9月21日,生于浙江省宁海县。柔石的家在城西一方姓祠堂前。这是一座为纪念明代先贤方孝儒的祠堂。当年民间盛传这位被誉为“骨硬之臣”的方正学先生因抗拒篡主燕王朱棣(明成祖)命他起草登极昭书而被诛灭十族的故事。这里原有一条刻有“金桥柔石”四字的小石桥,他把“金桥,柔石”用来作为自己的笔名,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民要温柔热爱,对敌人要象顽石般坚硬无情。童年的柔石,体弱多病,加以他父亲赵子廉虽然在市门头开了一间咸货店,但由于当时反动统治的苛捐杂税繁重,家遭仍很清贫,以至到了十岁才得以上学读书。少年的柔石勤奋好学,他兴趣广  相似文献   

9.
历年来对柔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史事和小说作品研究,也不乏研究者探寻柔石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轨迹,但是在总体上缺乏独立姿态、整体把握和学理审视.本文就柔石生平研究、作品研究和精神世界研究三个方面对柔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之一柔石,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上确实受到了鲁迅的深刻影响,但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二者小说中知识分子死亡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对待死亡表现出以死反抗,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以死殉葬。柔石在思想及创作手法等各方面显得稚嫩,但稚嫩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从两者的文本对比中可感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辉煌成就和青年作家柔石的努力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要研究柔石,研究柔石的创作道路,我们有必要对柔石创作方向的有无转换作一番考察。关于柔石创作方向的转换与否,几十年来,有许多同志进行了探索。但诸家说法  相似文献   

12.
对于柔石创作方向转换问题,学界历来就有争论,对于转换与否、转换的具体时问都无定论,笔者在仔细考察柔石创作思想的发展,认真研究柔石创作的作品后认为,柔石的创作方向前后确实发生了转换,柔石在参加左联之后,其创作的方向逐渐自觉地转向了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3.
毕爱芳 《语文知识》2003,(12):26-27
鲁迅先生在《柔石小传》的最后写道:“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这是最平淡也最沉重的一句话。我知道:漫长的是历史,短暂的是柔石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王娟 《文教资料》2009,(18):114-116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观念的开放,研究思路的转变,柔石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进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纷纷被应用到柔石研究中,改变了新时期以前单一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有关柔石的一系列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现存柔石研究的突破与缺陷,为进一步研究寻找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矮个子,三十多岁,瘦瘦的脸孔,黑而带卷的头发遮着耳朵,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走路很稳重,看起来像个教员。“(《红旗飘飘》)这就是1931年入狱时的柔石。鲁迅由柔石想到了迂直悲壮的明代义士方孝孺,而柔石的家偏偏又正与“方祠”为邻,且在方祠前,有一座桥,叫“金桥柔石”。柔石撷取了后两字作为自己的笔名,这“柔”与“石”,不正是他人品的两个方面吗?  相似文献   

16.
〔作家研究〕 柔石小传 鲁迅以93x年4月作)《二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1933年2月7一s日作)《南腔北调集》忆柔石 —纪念柔石遇难十六周年 林淡秋(1947年2月6日)《文萃》二卷十八期新文学的脚印(其中第三节为关于柔石的书话) 唐嫂(1947年8月5日)《文艺复兴》(中国文半 研究专号)关于柔石的一些事情 王静《文汇报》1950年6月23日文艺战线上的烈士 —上海市第一届文代大会特刊(二) 《文汇报》1950年7月25日我的父亲 赵帝江《文汇报》1950年9月20日 《大公报》1952年2月25日纪念五烈士 巴金《新民报晚刊》1951年2月25日柔石小传补遗 魏金枝…  相似文献   

17.
柔石、巴人认识、理解鲁迅相近的生活思想基础;走进鲁迅世界的殊途;同归于对鲁迅也就是对民族的忠诚;学习鲁迅,研究鲁迅,是为了超越鲁迅。  相似文献   

18.
1931年2月7日,进步文化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青年作家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柔石是血染早春的左联五烈士之一,在烈士英勇就义两周年之际,鲁迅先生发表了传世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他在文中回忆了与柔石的交往,平实细致地讲述了柔石的人品和文品,从中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柔石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烈士牺牲的悲愤之情.  相似文献   

19.
柔石烈士1923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后,基本上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1928年夏秋间投奔到鲁迅的麾下,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革命历程,痛惜正当而立之年即遭杀害。在这中间,他曾有过一段北去南回、浪迹江湖的经历,但比较起来莫过于去沪前在宁海家乡这一时期最为重要了。这里涉及到所谓“创办宁海中学”、“任教育局长”与因预闻“宁海县农民暴动”事而被迫潜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自鲁迅以下的有关文章,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根本不确,或瑕瑜互见。本文根据至目前为止所掌握的史料希图对此进  相似文献   

20.
柔石的诗     
我们读柔石的小说《二月》,感到有一股诗意洋溢着,那诗情画意的描写和抒情的笔调,显示出作者有写诗的才华。不错,以小说为我们所熟知的柔石,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只是因为他的诗作公开发表的不多,所以并不为大家所知道。其实,柔石是以写诗开始他的创作的,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篇文艺作品也是诗。他生前发表的诗虽然不多,但留下来的诗歌手稿倒不少。仅笔者收集到的诗已将近四十首(篇),包括新诗、旧体诗、散文诗、长叙事诗和诗剧。其中四幕诗剧一篇就有近一千一百行。这些诗手稿是烈士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