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原创文学相同的地位。翻译文学对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受国际翻译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对翻译文学的独特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他们从译者、译作、读者等几方面勾勒出翻译文学史的框架。但是,我们要避免走入只重视文化、忽视语言的新的翻译文学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理论是韦勒克文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主张写一部既是文学的(“文学”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书,从“空间”角度厘定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构成结构、批评和空间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现.这种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观,对当前中国文学史写作探索提供了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如何感知和想像世界的研究,对一个民族的感情、志趣和自由想像的精神历程的研究.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中华民族精神演变的过程.从当年讨论"文学定义"到今天讨论"文学边界",我们对文学史写作和民族精神重铸关系的关注重点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应该把它归还到原本的文化语境之中,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发掘它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以及文献学等之间的联系.一百年来以<中国文学史>命名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汉语文学史,而实际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过数千年的碰撞融合,早已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总体,衍化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哲学.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的活力",应该进入中国主流文学史的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作者治学的得失(包括对已故台湾学者王崧兴教授之"周边文化关系"论点的理解)出发,谈论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边缘文体与文学史料的收集,外部制度与文学史实的论述,圈外事件与文学历史的分期,以及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与台湾文学史研究.本文认为,文学边缘的文体、文学外部的制度、文学圈外的事件等因素同文学发生关联而构成的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不是文学的身外之物,也不是文学史研究可以忽略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学史的写作既要具有地方观念,又要具有全国的眼光和现代文化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地域文学史的写作体验语境和想象氛围,建立独有的地域文学史的写作策略,从而超越庸俗社会学观念,突破形式主义束缚,创造一种既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又有独特的审美个性的"文化诗学".在这种意义上看,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漓江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正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历史意识和个性色彩的文学史著作.该书以民族性、现代性、当代性作为理论视角考察广西文学在新中国五十余年各个时期发展状况和历史轨迹,用一种整体关照精神整合广西五十年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广西当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全面深刻地把握,充分体现了文学史写作的历史意识、生态场域和审美阐释的完美合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木斋 《天中学刊》2012,27(4):1-5
一个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经历了众多样式的尝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类型:传统的文学史以及文学与历史文化交叉的跨学科研究的文学通史、文学编年史、文学源流史。其中,傅璇琮先生不仅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且是后三类的积极倡导者。从宏观上来说,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与评价建国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经历 3个时期 :60年代初的初创期 ,80年代的建设期 ,90年代的反思探索期。从“当代文学”概念的提出到勾勒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发展 ,再到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框架 ,当代文学史写作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集体写作走向个人写作 ,从部分研究走向整合研究 ,从而更好地把握 2 0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中当代文学的独特状态。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对以往历史的叙述和评价。文学史写作就是一个把握和梳理过去记忆的活动。在当代丰富、复杂的文学实践活动中,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选择和记忆,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筛选和淘汰,文学史的视域在历史的叙述中如何被确立,这是文学史写作的首要问题。本  相似文献   

9.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谭著《中国文学史纲》,是谭丕模先生的心血之作,是他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成果和结晶。这部著作受到不同时期评论界的肯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李何林先生曾在1947年《中国文学史纲》第二个版本出版时,写了《读中国文学史纲》一文,文章称这部著作是“用科学唯物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事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第一部”,是“用进步的科学方法写作,不忽视文学本身的源流或发展,并兼顾与其他上层文化关联的文学史”。认为,这本书较已出版的几十种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下列三个特点。(一)“利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文化批评的意义。但是,如果把"探讨文化差异"当作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志,那是不妥当的。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对象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没有跨民族意义的文学研究,即使是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也不是比较文学。否则,就会把比较文学消解于一般的文化研究之中。所以,文化批评在当前虽然应该强调,却不应成为界定比较文学的依据。有关比较文学定义争论的历史说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为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期刊作为文化传播媒介,是传递文学信息的重要栽体,但也对文学发挥主体性的建构作用.文学史上,文学期刊的出现带来文学新变,促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的产生,也促进、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领域学术成就颇值得总结,邓乔彬教授便是此领域取得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在治学风气不断变化中,邓乔彬在顺应时代学术精神的同时,从解决学术之“惑”出发,坚守自己的特点,不断拓展领域,形成了“求通尊专”的治学风格;虽以古代文学、画学为研究对象,但始终接续现代学术的思考起点,传承现代学术精神;在时代学术潮流与个性优长的双向作用中,围绕古代文艺与文化史的关系,不断探索并拓展对古代文学、画学的比较诗学、文化学研究路径,并始终以真善美为旨归,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以一己之力撰写多部通史、断代史专著,对古代文艺学研究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活动一直以来面对着教育产业化和知识市场化浪潮的持续冲击,也受到那些重视语言阅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的不断束缚。英美文学教学应超越传统的语言阅读观念,在重视跨文化通识教育的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趋向,在重视文学和美学教育的同时,探讨通过各种现实途径,进行比较视角和批判意识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传统理论与方法,社会学批评在中外文论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对文学事实的多维认知和理解,形成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理论范式。文化研究思潮的兴盛,文学观念的更新,使得文学社会学批评重新受到重视,并有复兴之势。有关文学本质、文化表征等固有议题,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所采用的拯救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策略 ,已伸展到新的陌生领域。中国时下的文化研究热 ,对经典或本土当下的文学似乎激情无多 ,而对从西方传入而又在中国市场上走俏的流行“文化”却偏爱有加。热衷于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家们如果是想改换门庭 ,则此种研究法无可厚非 ;如果真是想拯救文学而为文学开拓道路 ,则另起炉灶的文化研究有缘木求鱼之嫌。其实 ,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微篇小说、报纸副刊的微篇文学“千字文”、游记、通讯乃至网络文学 ,就是比那些大部头的纯文学作品有市场、有生命力、有适应性。中国的“生命诗学”、“生命文化学”恐怕是我们迎接挑战又能开拓未来的一个良好的文化生长点。我们需要警惕变为美欧传媒传声筒式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婿生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