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握好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学理性是思政课的手段,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学理性支撑政治性,通过政治性引领学理性,实现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讲好道理诸多必备条件中的首要条件。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是思政课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在讲道理过程中,必须首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话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蕴含多种教育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课运用的主要教育方法。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内涵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分析二者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探究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握好两者之间度的界限,传承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对深化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学理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首先应当准确理解政治性、学理性的内涵与要求。其次必须明确二者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方向上坚持以政治性为目的和以学理性为手段的统一,在形式上坚持政治一元化和学理多元化的统一。最后要探索推动二者相统一的方法与现实途径,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合法性的认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正确认识其内在的价值,同时要坚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始终贯穿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等基本原则,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融合的难度,需要厘清两者内涵以及相统一的内在机理。政治性彰显思政课的功能特性,目的指向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理性则为政治性提供科学支撑,从规律性高度使青年学生获得道德认知,进而转化为道德行动能力。两者统一于道德认知的形成、育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讲道理”的本质属性中。在实践层面落实到师生交往当中,从问题聚焦教学方法改善、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三者合力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一度被认为是“抽象空洞”话语内容、“落后单一”话语平台、“灌输式”话语模式导致的结果。在身份理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是其话语与身份特征相背离的应然结果。破解这一困境,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效能,需思政课教师以“政治性”话语突破价值引领窘境,稳抓课堂话语“方向盘”,以“学理性”话语突破知识传授藩篱,夯实课堂话语“压舱石”,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话语突破能力提升瓶颈,用好课堂话语“总标尺”。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各高校在实践中基于自身特点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由于其独特属性及突出地位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专题+故事"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对"八个统一"的实践回应。原理课采用"专题+故事"型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适度性和适切性等的统一,在实践中的整体推进需要积极发挥教研室、集体备课会的作用,要着力突出教学监督与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和环境创优,是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特点,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以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仁爱情怀是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的情感基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重要条件;以身作则是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举。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用好比喻说理应坚持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精准性和情景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典型性比喻说理,探索思政课教学创新之“术”;善用鲜活性语言艺术,阐明思政课育人之“道”;塑造生动形象的场域,拓展思政课理论之“学”。  相似文献   

12.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必须把握讲好思政课的三个明确要求: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讲深思政课道理的前提;阐明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现实性是讲透思政课道理的关键;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是讲活思政课道理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降且来势凶猛,迅速向全国蔓延。教育部、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思政课主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爱与感恩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特殊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八个相统一",对我们思考当前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着力、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解释21世纪以来我国思政课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研究路径,揭示研究趋势,将2000-2019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关键词为"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共现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思政课主要分为三大研究领域,分别是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思政课与党的方针政策。未来,研究者可以从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加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突破教育学范式的研究传统、促进理论研究的衔接传承、构建高质量科研合作网络这五个方面努力,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可以理解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对对偶范畴.其中,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思政课课程边界维度的对偶范畴,阐释着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属性、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立场原则.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教师把握对偶范畴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厘清思政课的课程边界,通过"两拓两强"即拓宽研究视域、拓展学科视野、增强阵地意识、强化实效意识,实现课程边界维度对偶范畴的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是对思政课课程本质认识的新发展,是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新命题。思政课讲道理要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遵循政治属性逻辑、理论生发逻辑和思想发展逻辑。构建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道理生成路径,在科学说理、客观讲理、真情入理、实践求理中讲深、讲透、讲活道理。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学科特征,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内在关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当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关联耦合,有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实践基础,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李涵 《江苏高教》2023,(6):102-108
长期以来,如何评价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否真信真行等,一直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痛点和难点。“循证评价系统”以内置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为标准、利用循证科学的方法对数智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全方位、立体化地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可有效地化解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顽瘴痼疾,实现增值评价。但“循证评价系统”在研发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挑战:育人主体评价理念与责任意识欠缺,系统研发与治理能力滞后,思政工作体系沟通与协同困难等。因而需从责任感教育、研发与治理能力培育和组织纵横协同入手,加速思政课教学评价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俞海洛 《江苏高教》2020,(6):115-119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课程政治性属性与学生需求鲜活性之间契合度不高、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之间同步性不强、部分教师导向模糊与学生学业基础之间的非良性叠加等主要问题。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与学的交互性,切实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基于慕课背景下"专题研讨+轮转走班"(专题轮转)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着力进行教学范式结构化改革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实践证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学校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是否拥有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保证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是建设高校思政课程的关键,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根本,也是全面提高和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措施和重要保证。政治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和基础,想要做到科学有效地讲政治,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充分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学术理论性是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在学术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