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献。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主要来源。从这三家的思想体系人手,分析它们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对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及其美学特征对于近现代的中国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通古而博今,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从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时代的变革、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研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影响这个侧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盛衰的原因、教训以及今后怎么办提出了一些看法,目的是通过对祖国古代数学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到炎黄子孙是具有卓越的数学才能和顽强的奋斗精神的,从而激发起我们纯贞而崇高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振兴中华的信心。同时在看到祖国数学自明末清初开始的落后事实,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落后的原因,以及怎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数学事业更健康、更迅速地向前发展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教育》2011,(9):62
中国古代更重视教育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只是没有积极去推动科学的发展。它更重视的是教育,使一个野蛮人变成一个良民,这是中国人的日常宗教。现在是科学发展过度了,科学变成地球发展的唯一方向。科学发展过度,使用不当,就会危害人类,积累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看似浅近却需要耐心品味才能领略文中深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力有极好的帮助。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和探索,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一向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但在以往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失之偏颇,即仅强调古代中国人民对人类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杰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本文认为,既强调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以及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又不回避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才能使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史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文体讲授缺乏鲜活、生动的文学意味,作家、作品讲授又依照早已定型的模式予以重复,活生生的文学课变成了枯燥、僵死的知识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的精神核心,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具体地说,是古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生的高尚而优雅的态度。有了精神核心,才能避免上述弊病。课堂教学方面,随着教与学中心位置的颠倒,当前的要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满怀好奇地进入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的探究中去,进而获得精神和知识的双重满足。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说儒家养心神培正气的养生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人生终有死,但健康长寿之心人皆有之,故养生之道历来被人们探求,并总结出了纷繁的养生学说,形成了儒、道、释、医等多个养生学流派。儒家养生学说博大精深,养生智慧丰富多彩,但其内核则是"修心养性,怡情培气"。本文从儒家养生学的形成、儒家养生学的特征、养心神培正气的内涵和方法等几方面,阐述儒家养心神培正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孝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为了更好地教导和约束民众的品德行为,古代统治者让民众学习《孝经》以便使民众明白要道的意义所在。通过探求《孝经》中《广要道章》的内涵以及主旨,进一步了解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导途径,从而得到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司法独立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的司法独立思想和实践在近代中国司法独立的追求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制度层面上,他对司法独立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但在文化层面上,他背离了司法独立的原生价值,把司法独立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工具主义价值,对利用司法独立改造中国充满了理想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民本思想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其核心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民本思想依然有其特殊价值,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代中国之"官僚腐败问题"。当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在认识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挖掘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蕴,它内容丰富,是人类应对各种自然挑战和社会挑战的生存之道.对于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能产生许多积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儒家思想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一是和而不同,把握多样性的统一。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融合、互补,增强民族实力,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二是天地人融合,重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地区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三是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这可以在国际交流乃至冲突发生时化解冲突,维护各国的认同和尊严。  相似文献   

18.
人性关乎人的本质及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对人性的探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诸多流派,但多囿于善恶二元道德评价体系之中。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性学说侧重对人性本体的研究,最终发展为独特的"体用不二"人性哲学体系;西方人性学说侧重于相论的研究,而对人性本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跳出传统的人性二元框架的束缚,从"体"、"相"、"用"三界说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系统考察,乃是研究人性的崭新路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性哲学体系,亦即人性动态一元论,能有效的弥补东西方人性学说的不足,更合乎人性本身和指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讲解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教学行为,它既有其他教学行为所无法取代的某些特质,也有自身存在的一些现实积弊。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讲解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弱势的一面。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让讲解功能达到最优化,适应新时期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讲解行为,将有助于我们辨证地看待讲解行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后,欧美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教育及启蒙学者卢梭.其重要的特点是反对成人本位及预成论、原罪说,要求尊重儿童个性及身心特点,以儿童为主体去安排教育活动.该思潮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响应,以鲁迅、蔡元培等为首,据此批判了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各种弊端,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