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通过对小说叙述伦理的分析,可以解读其艺术价值的形成机制。《城南旧事》采用了特殊的叙述视角与不可靠叙述策略,但其叙述的不可靠又与读者的伦理阅读相契合,因而具有了非凡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时空》2014,(10):32-32
如果你已经上六年级了,那一定还记得《童年冬阳骆驼队》里那个可爱的小英子吧。是的,今天你读到的这个"小英子"就是那个"小英子"。这些有趣的童年故事都来自于同一个作者的同一部作品《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相似文献   

3.
《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消费文化的各种要素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改编策略:充分发掘文学原著中故事元素,用电影的方式重写文学原著中的故事,保持流行艺术中"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重新设置,突出丑角人物与理想人物,发挥电影的视觉文化功能,创制视觉奇观,变原著的评书体语言为戏谑化的对白。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前,一部名为《城南旧事》的电影广为中国电影迷们所称道。“小英子”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观众的记忆里。现在,小说《城南旧事》的节选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已走进了初中课本。其平凡质朴的内容,难以释怀的形象,清爽明快的语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城南旧事》毫无疑问是"文学与电影"这组图文叙事模式的经典范本。《城南旧事》开启了散文电影的先河。小说凭借着电影的东风,一跃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图像叙事的自身建构是不完整的,表意功能相当有限,它无法表达文字作品通过字里行间所要体现出来的"离别、寻找和成长"的三重复合式主题。基于此,本文从图文互读的角度解读《城南旧事》,论述离别、寻找和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6.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同学们,你会唱电影《城南旧事》中这首美丽而略带忧伤的主题歌吗?这部电影是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下面,我们来欣赏该小说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阅读》2007,(11):46-48
2001年12月1日晚,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因病逝世,享年83岁。20世纪50年代至今,林海音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她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城南旧事》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后获数项国际大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城南旧事》是一曲哀婉的人生骊歌,作家舒缓而又不无忧伤地叙述了亲友的离开、童年岁月的逝去、与故乡北平的告别,共同凸现了"别离"这一主题,作品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散着一种浓浓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10.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旧两版《小城之春》的比较,分析费穆与田壮壮两代中国导演的不同电影演绎视角,认为新旧两版《小城之春》均为相同叙事背景下的中国电影精品。  相似文献   

14.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厦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斯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电影《芙蓉镇》是在同名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关照人性和人情,对人的历史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询。影片把人物放在尖锐环境中去写,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示生活中的小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现一个时代,还原历史的真实。影片深刻揭示了人物从人性的压抑到生命的搏斗这一动人心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电影《禁闭岛》以独特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二战退伍老兵人格分裂的故事。为成功营造故事的神秘诡异气氛,导演在画面的处理上极为细致。无论是色彩的基调,还是人物服装、场景和环境色彩都处处显示着导演的用心,充分发挥了色彩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心理情感、表现影片风格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展示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从中不难发现依恋与背叛的主题。陈凯歌以此为剧本拍摄的电影《霸王别姬》,又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感受。这两种异质文本在故事、叙述和文本三个层面上除了某些相同之处外,又分别保持了小说和电影的独有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貌和故事主题。但二者在带领读者和观众进入艺术世界的可能性和随之产生的感动却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18.
绣像本与词话本《金瓶梅》文本有着不尽相同的情节设置与思想内涵,这种不同直观地反映在两大版本各不相类的回目之中,其回目所体现的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叙事角度及作者的叙事观点与审美旨趣皆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此外,借助数字为回目做标记的方法对这些回目的异同频度进行数理分析,也可以使读者更便宜地体察其相异情况和原因,从而在对《金瓶梅》的两大版本进行分析的时候,作出更为明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当今商业大片充斥电影市场,许鞍华导演的影片《桃姐》似一缕清新之风,让叙述隐于生活,以平实自然的叙事手法与平和冷静接纳生活的态度,塑造出一对凌驾于母子、主仆关系之上的含蓄温情、亲切动人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于最平实的生活记录中寻找记忆中的影子,于平静体味生命的进程,让我们在商业气息浓重的今天为情所动。影片以一种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与感恩,感而不伤,温情涌动。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花木兰作为经典的中国意象被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传承。全球化商业浪潮下,1998年美国迪斯尼率先将充满西方人“东方想象”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搬上银幕全球推广,2009年由中国制造演绎的真人史诗电影《花木兰》上映。光影之间,文化主权之争暗流汹涌。两部电影有着同质的营销诉求与异质的艺术构想。比较二者的异同,将为我们在商业化运作下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题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