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邱国荣 《现代教育》2003,(20):15-15
成人高教要想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成人高教的三个要点,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成人高教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考试考核和计分办法,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一切着眼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2.
1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而独立性和怀疑批判精神则是创新人才的基础条件。没有独立性 ,就不会有认识和实践的独立性 ,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批判精神 ,就是提倡学术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敢于提出问题 ,不盲从。因此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以发展学员认识的独立性、实践的独立性和怀疑批判精神为标准。一是从以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的转变 ,培养学员认识和实践的独立性。影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无疑…  相似文献   

3.
提倡参与式教学 强化创新意识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前,“创新”这个概念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利国家创新体系等以及WTO的准入要求有更多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只是结果.但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如果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没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也就谈不上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必然和高等学校的培养过程密切相关。从当前高等学校中的教学过程来看,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教学方法,用学生们夸张的语言所描绘的教学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  相似文献   

4.
当前军队院校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需要改革教学方法,由过去的以教员为中心向现在的以学员为主体转变;由过去的释疑解惑向现在培养学员发现问题的能力转变;由以前单纯地接受知识向未来探索知识和创新知识转变;由过去的"满堂灌"、"注入式"向现在的提问式、研讨式转变等。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高等学校化学教育中要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知识的渗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6.
我校医学检验系是全军唯一的医学检验系,承担培养军队医学检验人才之重任。临床生物化学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学员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员毕业后的主要工作领域。因此,改革临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学员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检验人才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的临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创造性思维相对欠缺,社会适应性差,缺乏自学欲望和能力,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为此,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新的教学方式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型工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课本为中心,以听讲为主要形式,以讲解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对于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发展潜力和适…  相似文献   

8.
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阐述了会计教师的责任,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必须变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其创造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到重要位置.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传统体育课的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高学民 《职业技术》2007,(2):108-108
为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其创造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到重要位置。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传统体育课的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创新的欲望。创新是人的本质.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新欲望。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中,作为教师。就应该紧紧围绕教学方法改革这一重要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笔者粗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探索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规律,建设汽车专业的精品课程,努力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建设汽车专业学科精品课程应在加强教员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上探索创新。在搞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全面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为军队培养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改革高师动物学课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是未来人才一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物学课程改革已经起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为确保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动物学改革必须从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彻底改革。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动物学改革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操作指导。  相似文献   

14.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关系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应从实际出发,构建学科能力课程群及文理兼容的综合素质课程群,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最终是知识创新的竞争 ,是创造人才的竞争 ,是教育是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以新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进行培养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 ,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统一。也就是说。没有观念的转变 ,没有改革意识的提高 ,就“谈不上什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政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6.
军校教员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着直接向学员传授知识的重任,其对教育创新内涵的理解、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新知识的掌握等,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军事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在教育创新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员应意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不仅需要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影响和启发学员,使学员也都能够具备创新素质,使军校培养出的现代军事人才能够真正满足未来高科技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根据专业特色,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包装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就怎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总结我校近十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深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和努力,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  相似文献   

19.
王增文 《华章》2007,(12):143-143
创建和谐校园,注重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现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在和谐校园(课堂)氛围下,培养学员创新素质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以创新教育为牵引构建军校实践性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军队院校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院校教育系统改革中,构建并着力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恰恰能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员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军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