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犁专题     
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是孙犁散文的主要特色,也是他一贯的文学追求。他认为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中的美和善的。孙犁是追求真诚的,他说:“在创作中,我倾吐了心中的郁结,倾注了真诚的感情,说出了真心的话。”孙犁又是追求善良的,他笔下的人物纯朴而善良,都有一颗质朴美好的心灵。同时孙犁又是追求美的,他从不直接描写人间的丑恶。  相似文献   

2.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3.
“崇实”是孙犁主张的散文写作原则,“尚理”是其内容追求,“质胜”是孙犁对散文文体风格的主张,三者互相联系而又从三个不同侧面构成孙犁的散文观,成为他现实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5.
孙犁是一位人们熟知的作家,一提到他,人们便会想起他那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荷花淀”风格,想起文学史家称道的“荷花淀派”。在从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位读书很多的作家。 对于孙犁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欲望,一种生命的活力。1956年,孙犁患重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不见好转。他平日喜爱的书,此时已无心过问。在北  相似文献   

6.
孙犁在散文创作上追求“避虚就实,情理兼备”。他的写人记事散文重在用生动传神的场面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说理散文都是即事论理,潜移默化;他的抒情散文常以意象寄托情感。孙犁散文的这种文体追求是由他的气质性格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发掘孙犁散文的文体意义,会有助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少一些直露,多一些曲笔;具几分形象,增几分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认为孙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或“革命者”,本文认为构成孙犁精神最本质部分的是乡村文化。他始终保持对乡村的浓厚依恋,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文学创作和文学观上也有清晰的乡村文化色彩。当然,孙犁的文化资源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乡村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他对乡村文化也有所超越和批判。但是,总体而言,孙犁体现了乡村文化的无声浸润,是乡村文化孕育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9.
孙犁是一位极富历史感的“实录体”散文家。他的散文“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真实包括着道德,伟大包括着美”。在新时期,孙犁散文“实录”的风格体貌发生了变化,但其真善美的内质依旧,并且更为丰富坚实。  相似文献   

10.
孙犁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抗日小说是孙犁征战岁月的真实纪录,是孙犁用血泪写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经这样评价孙犁:“现代作家中,两位作家的语言最好,一位是鲁迅,另一位是孙犁。”当代作家蒋子龙称孙犁为“语言大师”。孙犁一生际遇坎坷,悲辛交集,大道低回,独步文坛。其作品和风格,论者以为自成流派,影响深远,谓之荷花淀派。晚年作品深沉峭拔,苍凉悲壮。特别是他的《亡人逸事》,如椎击雷鸣,撼人心魄,读来使人潸然泪下,感伤不已。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孙犁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然而,孙犁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尚未涉及或研究较薄弱的领域,如:“文革”后孙犁作品的研究,作家的本体研究(孙犁的心理,气质,人格研究,孙犁文化意识研究,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的文学个性及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孙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把孙犁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解翠红 《学周刊C版》2010,(8):199-199
孙犁是有独创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孙犁的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又称“荷花淀派”。  相似文献   

14.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②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③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创作总根于爱”五十年代,孙犁在青岛养病的时候,曾劝阻病友不要射击黄鹂;对仅仅为了取悦女友而射杀一只海鸥的人,他和正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一样,表示愤慨和谴责;对卖鸟笼的老头儿玩弄“系在一根木棍上”的黄鹂,他感到难过,“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孙犁文集·三》第170页)。  相似文献   

16.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7.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其实,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殊的、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心里,刘绍棠老师简直是为写作而生的。他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就写了一部“长篇作文”《西海子游记》,整整写了5册作文本。1949年10月,他发表了微型小说,从此开启了创作生涯。20世纪50年代,刘绍棠是当红的青年作家,受到叶圣陶、孙犁这些文坛耆宿的关注,被孙犁视为“得意门生”。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孙犁的《荷花淀》已经取得了文学经典的地位。这部作品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的传播与流传的事实早已证明了这点,不过,孙犁以及他的《荷花淀》就真的被读者所理解了吗?恐怕未必尽然。贾平凹写道:“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最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原因就在  相似文献   

20.
要真正认识孙犁,解读他建国后的病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或者说,“病”是阅读孙犁的一个关键词。孙犁的病并非无端“突发”,而是源于他不适应左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大都市的生活环境,也与个人生活情感中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最根本的在于孙犁内心中生命感性欲求与社会理性规范之间的难以调和,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的写作及中止,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孙犁当时特定精神状态的反映与折射。探析孙犁的病因病况,可以引发我们对关于社会和人性等许多关乎文学的重要问题的深沉渺远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