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体验联想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景等与教学内容产生联想的教学。以生活体验为先导,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元素与美术元素相结合,进行美术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和思考的前提下拓展思维,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创作,以期在技法学习的同时不失生活的本真和创作灵感,从而获得灵感和技法的综合呈现。  相似文献   

2.
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认真学习地理课程的性质以及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理解地理,感受地理。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开展经历体验作文教学活动,是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发生活经历资源,积累创作素材,能够拓展作文的选材范围,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开发生活经历资源,积累创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经历是学生作文的基本素材。只有开发学生的经历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为习作提供更丰富的源泉。虽然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但只要善于开发,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蒋可菡 《生活教育》2014,(23):119-121
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激发情感和抒发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一、鼓励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1.每日一记,积累素材。作文,是学生描写生活的过程,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深,描绘的生活就越精彩。  相似文献   

6.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学习一旦回归到生活中,学生就会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汲取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发展个性,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个性化的积累。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综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多种学习方式并举中获得体验。再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社会及大自然进行接触,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借助生活体验,增加生活积累生活化课堂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是要激发学生把  相似文献   

8.
例说作文写作中的就地取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教导学生,写作必须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多积累,工勤于积累,要善于积累,要勇于积累。可事实是,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条还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都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而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这恰恰是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学生生活积累少,不善于积累见闻、体验,写作源头枯竭,学生无内容可写,可谓“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积累生活见闻和体验,应是提高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简雪玉 《考试周刊》2013,(39):75-76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数学学习欲望,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亲身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新大纲都强调了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展露真情实感,大胆表达自我体验和感受,即让个性在作文里张扬起来。那么怎么做到呢?让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真情;选好范文,指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书写真情;精心设计文题,让学生大胆表露内心世界;采用启发式的作文指导,唤醒学生沉睡的真情;发挥“编辑室”作用,使学生有创作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如何炊?因此,积累生活素材,增加生活体验是解决学生作文难,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探寻:一是拓展渠道,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二是积累体验,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的对生活的情感认知;三是整合间接和直接经验,增加生活积累。其中,三种途径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13.
(一)学生要广泛深人生活,不断拓宽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充分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正处于睁眼看世界的初期,心中充满着疑惑和好奇.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作多方面的接触、感受、体验,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并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多向性,使他们获取大量的作文素材,并点燃生命火花、思想火花,也使作文素材既量大面宽,又有创作价值.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生活外,还要不断及时地介入到独特的家庭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体味"生活真好、活着真好"的内蕴,唤醒他们理想的种子,激发他们写作表达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存在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解决这种局面,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方法是:第一,让作文与生活联系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第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5.
罗素早就指出:“艺术要使儿童过上美好生活。”杜威也强调:“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生活是一种财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与创作素材。由于儿童自我回忆和结构能力的薄弱,儿童对自己生活观察行为的调整能力显得不足,对生活的观察十分散乱,不能主动地去观察一些有意义的题材。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的艺术观察力,  相似文献   

16.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是新课程对写作提出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没得写”。议论文中不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没有充实精辟的论证论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并学会积累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夏正霞 《成才之路》2009,(25):37-37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应改变教师的孤立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农丰华 《新疆教育》2012,(10):86-86
作文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在作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入手,要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创意: 初中学生对于写作普遍存在着畏惧心理,不擅长将生活体验真实地反映.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如板着脸和人家对话,了无生趣。如何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将个人体验反映在文本中,我从小处着手,选取了一个点。让乡土文化及古诗、名篇带着学生学习描写声音的技法,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唤醒他们的生活积累,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