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诗歌的翻译中,许渊冲诗歌所提出的"三美"原则以及他对美学的探索,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也应该具备创造性,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原作和译作的统一性也就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和英文集大成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与理论上都大有成就。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将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去,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崇尚"和而不同"的美学效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其经典译作细细品读与分析,结合林语堂翻译观,浅析他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面对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涵双重美学标准在译文中难以共存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翻译即交际的本质,接着进一步发掘出诗歌翻译中的语用含义,从而论证诗歌翻译具有交际行为的本质。诗歌译者在遵守交际中的言语解释性原则与认知语境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取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诗歌翻译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相似文献   

8.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中诗英译对形、意、涵的处理一直倍受译者关注.以翻译美学为导向,从"声色美""意象美"和"涵蕴美"三个层面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三个译本进行美学透视,从中探寻诗歌翻译的审美趣旨,同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海子作为一个终生都矢志不渝追求终极理想的“诗歌天才”,不仅照亮了他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他的诗带来的震撼即使到了今天也始终不能被诗坛所忘怀。海子的诗虽然没有自觉的模仿存在主义,但从诗的表现和内在精神气质而言与存主义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王士禛诗歌在神韵说指导下,追求言外之意,含蓄深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真谛,纠正了明七子貌袭而“神”遗之失,弥补反复古派强调个性之真而忽略诗“韵”的偏颇,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触及感伤的时代情绪和失落心态,也为传达志找到安全合宜的形式。而雅正清远的神韵之什,又是营造稳定、太平的“盛世元音”,被皇权着意选择,以之“振兴诗歌”,扶轮大雅,他也受到康熙帝的眷遇和擢拔,登上诗的“开国宗匠”之位。这除了个人的因素外,也是诗歌自身发展与历史、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目前对后村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爱国时政词,对其词风则基本定性为豪放排宕。通过对刘克庄花卉鸟兽词咏物词中"物"、"我"关系以及"我"的感情的分析,说明后村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海子的诗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回的一首生命之作。论文抓住“明天”、“闪电”、“陌生人”、“温暖”等诗句进行探寻和理解 ,重新解读了诗作的内容 ,剖析了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 ,指出了诗歌的局限性 ,以期争鸣。  相似文献   

15.
张岱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其生活在易代之际,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明遗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文中从张岱与陶渊明、张岱与郑思肖、张岱与古今英雄、张岱与西湖四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易代之际明遗民艰难辛酸的生活和哀痛、屈辱、复杂的心曲。  相似文献   

16.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三种不同译本的赏析,指出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而译文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鸟鸣涧》此诗的意思,还要传神地表达出诗中所蕴涵的意味以及烘托的静谧气氛。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对东、西方古典艺术不同的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两大艺术体系在把握世界的方式、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原则区别.并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精神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简评钟嵘《诗品》的滋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论”体现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  相似文献   

20.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