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生态道德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2):95-95,93
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道德,也即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人类命运的严重关切和理智把握,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使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行为从一般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自然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将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2.
邹敏华 《生物学教学》2007,32(11):66-66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治本”入手,让人人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而这绿色屏障就是生态道德。什么是生态道德?生物和自然界应和人类一样拥有道德地位并享有道德权利,人类应对生物和自然界负有道德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不断使人类生存状态恶化,生态美学观应运而生,其发展已经形成不可遏制之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其核心是生态平等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传统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美学,要充分吸收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从而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力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琳 《天津教育》2007,(9):33-34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做好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当今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类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中的自律与他律的探讨,探索提高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有效方法,主张通过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构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恶化,生态危机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自然的关系,并因此产生了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道德问题,生态道德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使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教育内容,两者的相辅相成必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生态德育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从而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选择人类中心论还是非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则需要看其是否符合形成道德关系的两个条件——目的性与独立性。在非人类中心视域下,人与自然各自具有目的性与独立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关系,因此生态德育的价值观需要转向非人类中心。在非人类中心视域下,生态德育通过静态载体——教材和动态载体——课堂来落实"敬"、"诚"、"仁"、"俭"的生态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做好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第一次把伦理道德的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直观地提出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存在共同利益,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应该让当代大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接受绿色文化,增强生态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1.
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发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树立维护生存环境的道德意识;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订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这一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维护生存平衡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新突破,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明是当前与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明,代表着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包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明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坚持社会公平原则,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区,是指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建设生态旅游区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旅游区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科学规划和建设、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生态旅游区,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提高生态旅游区人才素质及服务质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逐渐认识到一味的向自然索取是不可行的,必须把自然纳入到人类的道德范畴之内,不能肆无忌惮地破坏它,必须明确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要利用好道德这根杠杆,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危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生态道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8.
王甲林 《红领巾》2004,(4):38-3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尚未处于技术对自然狂热征服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前瞻性地看到了人类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解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矛盾,指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解。人本性、辩证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显著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环境革命,促动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即受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影响。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树立新的环境价值观和对待环境的新态度,以促进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和伦理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