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补充申诉的第二部分,杨献珍着重陈述了他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艾思奇对该书的错误认识和观点。他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自始至终都是指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理论。那么,列宁承不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中的“同一性”,根据毛主席的解释,就是“互相联结”的意思,“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就是说思维和存在之间有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了解,应当肯定列宁是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刊2008年第6期)“不相信有和无的同一”,即是说,不相信存在和思维的同一理论。19世纪40年代,1844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说:“群众的共产主义的工人,例如在曼彻斯特和里昂的工场中做工的工人,并不认为用‘纯粹的思维’即单靠一些议论就可以摆脱自己的主人和自己实际上所处的屈辱地位。他们非常痛苦地感觉到存在和思维,意识和生活之间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6页)马克思说,黑格尔的世界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别,只是似是而非的差别,虚伪的差别。(同上书,第178页)艾思奇的《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辩证的同一性,即有差别的同一性。马克思早已揭穿了,说这种差别只是似是而非的差别。因为黑格尔也好,马赫也好,都是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或自我意识创造的,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只是精神或观念的化身。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虚伪的差别,似是而非的差别。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好汉一天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下面谈谈《一封信》中提到的有关问题 关于所谓“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确实是康生捏造出来强加给我的。我在《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一文中,只是说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如此而已。康生认为,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就是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是一九五八年八月康生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4.
(上接本刊2005年第4期)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申诉的补充的第三部分,杨献珍怀着痛切的心情希望组织上重新审查关于恩格斯是否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尤其是说是在恩格斯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肯定的。杨献珍以近似于乞求的  相似文献   

5.
<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其中,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二者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这两方面相互交织,统一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因此,列宁说唯心主义是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提出问题】在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14页《专家点评》栏,对列宁的上述观点进行了剖析,并附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考察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哲学领域的一切问题上都清楚明白地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对于“超越”这两大党派而创立“新”哲学的企图,一概表示轻蔑。列宁非常推崇恩格斯的坚定的哲学党性原则,把它赞许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和最宝贵的传统”。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二章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写了这么一段话:“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  相似文献   

8.
(上接本刊2006年第5期)此外,杨献珍在流放地陕西潼关于1975年11月还撰写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牛头不对马嘴———评所谓“德波林主义”》两篇文章。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文中,杨献珍针对党中央当时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提出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党性原则理论是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六章中,批判马赫主义宣称的所谓“超党性”、“无党性”哲学时,提出和论述的.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列宁在恩格斯这个思想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制定了哲学党性的概念及完整的哲学党性理论.他指出:“在我们涉及  相似文献   

10.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恩格斯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俞吾金《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也是谈论这一问题的。他的文章的观点是建立在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同质性和异质性等概念的不断偷换概念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混乱理解的基础上的;他的观点的实质是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归类为康德式的不可知论哲学,而这是没有文本根据的;因而他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启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差异”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上接本刊2007年第4期)四、段、张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最高问题和哲学上两条路线的理论,不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和其他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都毫无疑义地确认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而决不是唯心主义哲学。恩格斯还特别批驳了折中主义者混淆哲学上的两条路线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学说运用于社会现象,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只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才是唯物主义,一进入社会领域就变成唯心主义了。这就是说,他们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当然,就是在“下半截”即自然界的唯物主义,由于形而上学的限制,也不能说是完全彻底的。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有三大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心主义。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3.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这是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的对时间空间和物质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分别对如何认识时间、空间做了一定的论述,他们在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的同时,确立了唯物辩证的时空观,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客观地认识时间、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说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懂得实践,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不彻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上接本刊2009年第1期) (三)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布洛夫在其名著《中国现代哲学》“关于中国三次哲学论战”一章中,详尽地评介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全过程以及他对论战双方的看法。他说:这个问题,首先是由郭月争在一篇文章里提出的。1958年,郭月争在《哲学研究》第一期发表文章,文章里写道:有些哲学家几乎不采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16.
(上接本刊2006年第2期)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不是在后一个问题上,而是在前一个问题上。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对这个问题彼此没有争论,都承认有同一性。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争论最多的集中在前一个问题上,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到底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对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认识,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的观点不存在着对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对两种不同提法的一致性仅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在哲学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不可能有分歧的角度来说明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揭示两种不同提法为什么是一致的。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重为马克思提出的点的阐述,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旧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这一缺点是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恩格斯、列宁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等缺点则是其根本缺点必然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国内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的评价是肯定的,认为该著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认识论方面。近年来,随着西方“马克思学”、“列宁学”的一些理论观点的传入和国内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对列宁《唯批》的诘难,焦点是该著作中的反映论思想。这些观点认为:列宁《唯批》中的认识论是一种机械、直观的反映论,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倒退;进而把反映论等同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列宁之所以陷入机械,  相似文献   

19.
(上接本刊2007年第1期)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杨献珍曾多次致函《哲学研究》编辑部要求吴江拿出证据,吴江在1978年12月的一封信中答复说,他得出杨献珍同志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样一个判断,是根据杨献珍的一篇什么文章。对此,杨献珍立即进行了反驳,并将反驳信件致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