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河北是近代农村合作事业的发源地.民国时期河北农村合作事业最早由华洋义赈会倡导创办.从发展初期,华洋义赈会及其所倡导的合作社就非常重视资金积累.1930年以后,河北的合作事业之所以能够走向全国,并且能持续稳步发展,关键在于其成功地解决了资金支持问题.以近代河北合作社资金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合作事业在资金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可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政权、乡村建设运动为线索可以探知不同时期、不同政党和乡村自治组织及社会团体在河南不同地区的农村开展合作事业的历程及其各具特点的政策和做法.说明农业合作社是在当时河南农民生产条件日益恶化,生活十分困苦的条件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者在不同政党和社会团体倡导和组织下,通过资金的集中运营和劳动力的分工协作,实现参加者经济利益增强或经济地位提高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河南农村倡导和推行的各项合作事业增进了农民的互助合作意识,培养了农民的互助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3.
1931年,长江曾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中下游沿江多处溃决,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在赈灾工作中,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慈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华洋义赈会受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订施赈方案,并主持长江中下游受灾地区的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通过采取在灾区举办合作讲习会、组织互助社与合作社等措施,使赈灾工作获得相当的成功。通过开展一系列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把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引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对在受灾地区宣传合作思想,指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完善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促使农民从传统的保守状态向符合近代文明要求的状态转变,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华洋义赈会是1921年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以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为主要工作的社会团体。该会主要在中国部分省区的农村倡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同时办理筹款赈灾、防灾、兴修公路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事宜。20世纪20年代,华洋义赈会提出建设防灾新理念,据此采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在中国14个省区大规模的修建公路。通过修建公路,该会对社会团体进入公共领域开展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华洋义赈会是民国时期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以在中国开展慈善事业、从事赈灾、倡导并推动农村各项合作事业及社会公共事业为主要工作的社会团体。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该会最早提出防灾重于救灾的理论,最早把西方互助合作思想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合作实践的先河。它创办了独具特色的合作教育讲习会并连续举办十余年。它筹办并参与主持了三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推动了全国乡村运动的发展。对于该会当年改革中国农村的理论和实践,应该给予全面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曾是华洋义赈会开展工作的主要地区之一。该会在陕西主持修建的泾惠渠和西安至兰州的公路以及在陕西等省组建的农村合作社,对甘肃、宁夏进行的调查,曾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有的工程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华洋义赈会在西北地区倡导和推进的合作事业,可以说是开西北地区广大农村历史上大规模合作实践之先河。其办理合作社的方式,对西北合作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该会在救灾赈济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救灾不如防灾,防灾要靠民众的建设性防灾理念给后人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30年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不是二十年代合作运动的小规模简单积累,其兴起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笔者认为:西方合作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合作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是国民政府合作运动的理论来源、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乡村危机是国民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土地革命是迫使国民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客观原因、华洋义赈会和乡村建设运动采取的农村合作运动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组织基础.因此,农村合作运动在30年代迅速的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8.
如何引导银行资金投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困境?民国华洋义赈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充当着银行资金流向农村的桥梁,通过将银行资金与自有资金搭成贷放,注资农村合作社,形成"银行——义赈会——信用社——社员"的贷放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银行——合作社——社员"的放款形式。华洋义赈会在"资金归农"中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匮乏,更为银行资金找到新的投资领域,并推动民国政府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贯坚持的一项方针、政策.大革命期间,中共在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过程中,已经提出农村合作化的构想,只是当时条件未备,尚未付诸实施.土地革命兴起之后,随着中共力量的壮大,各种合作社开始在根据地设立,由此掀起了红色区域内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合作社的开办对于促使农村建设、改良农民生活、改善乡村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加强农村的秩序化和生产的社会化方面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30年代,合作思潮演变为一场规模较大的合作运动。由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湖南分会举办的合作救灾实现了农赈和合作制的联姻,颇有声势和特色,且影响深远。在湖南合作救灾事业中,各种社会力量纷纷卷入其中,并力图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导、制约运动的发展方向,这就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其发展道路始终充满着艰辛与曲折,湖南合作救灾事业终究未能摆脱国民党专制政治的束缚和制约,最终蜕变为国民党官僚垄断资本对农民进行经济盘剥的工具,其历史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发生严重旱灾。省内外慈善团体积极投入赈灾活动。华洋义赈会和各级红十字会组织也进入救灾组织行列,华洋义赈会还斥资修筑民生渠,以赈民生。  相似文献   

12.
超越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模式。但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动摇了其霸主地位。笔者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贡献以及局限。并根据研究新进展对幸福感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建构,认为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统一,走向整合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抗战前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农村合作运动中有关合作金融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作者认为这些农村合作社自集资金十分短绌,其独立经营能力十分单薄,贷予社员的款项多由外部借来;由于中国在抗战前始终没有形成全国规模的统一的农业合作金融体系,已设农业金融机关对农村合作金融着力不够,轨外操作也占相当比例。占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对农业合作社的投资虽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和隐患。从根本上说,农村合作社应以农民资金为主,调剂余缺,合作互助共享,外来资金只能作为辅助借资。否则,它便不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而成了农民用低利率从国家借钱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4.
英文摘要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during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发展要好,西部地区发展最不成熟。笔者通过对中部地区河南省商丘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总结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政府层面、合作社层面和社员层面提出了具体发展合作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突飞猛进的发展,合作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新的突破,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新一轮合作社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支点实质上是品牌的创建.通过对杭州市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经验进行分析,初步提出了基于引导生成模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品牌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农村合作运动,被认为是“救治农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从合作社借贷资金的来源与构成状况上,我们可以看到合作社的社内资金极其微小,转而不得不依赖于社外资金,而社外资金对于农村合作社的支撑又极不稳定,从而无法保障农村合作乃至农村经济的复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实况。  相似文献   

18.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理论、治理结构与机制、融资渠道与方式、政府规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熟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