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设计并执教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2.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建。通过操作,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对《倍数和因数》一节课进行了深化研究,在多次反复的课堂实践与深入的思考后,对《倍数和因数》的例题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此写下自己在试教、参赛过程中对教材认识、处理的一个变化过程。一、感悟之一: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想象拼长方形,并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教材把握】《倍数和因数》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素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是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例2是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例3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改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用a÷b=c表示a能被b整除,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用ab=n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这样改动后,不出现了整除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教学课.笔者查阅了网络和杂志中有关的资料,让笔者感到困惑的是:因数和倍数是数论的开始,怎样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受到轻松快乐呢?学生说因数和倍数好像都建立在乘法算式中,怎样和除法算式沟通?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怎样联系与区别?本单元中的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怎样联系与区别?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同前面几册的修订思想相同,一方面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进行修订,另一方面尽量体现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所作的调整有: 一、关于乘、除法初步认识有关知识的调整。 1.调整了“乘法初步认识”的编排。 对于乘法算式的写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在《大纲(试用修订版)》中规定:“例如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x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14页。[学情与教材分析]教材在这一单元的开始首先安排了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过新教材抛弃了原来教材中从整除的概念中认识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整除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因数和倍数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一、这哩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1.
<正>"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今年,我所带的学生升入五年级,我也就随着介入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进而在教学中涉及了"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遇到了困惑。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时,学生学习了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在第三单元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求公因数时课本给出的方法是列举法。以找12和18的公因数为例,先用想乘法算式的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除(整数乘法)算式,认识冈数和倍数,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双基")2.在探寻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种"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感悟有序思考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联系的思想。(上升为"四基")  相似文献   

13.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内容。教材第一个例题要求学生分组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为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素材。随后教材结合一道具体的乘法算式,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第二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第三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想想做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倍数因数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确定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课标(2011)》颁布后,青岛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下面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的主要修订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注重几何直观思想的渗透 新教材在认识数学概念、理解算理算法、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均注重了对几何直观的渗透。1.动手操作,认识数学概念。新教材在“数学概念”内容的编排中,注重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借助对直观图操作形成直观感知来认识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15.
李红 《青年教师》2008,(1):40-41
【案例】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是数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整除概念入手,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也是引导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运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其中,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说明:表内乘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把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不仅使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等有关知识时能前后贯通,也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当被乘数小于乘数的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的表述都能与乘法口诀的意思一致起来,这对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熟记和应用口诀带来方便。在讲“倍”的概念时,教材先讲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再讲部份与总数的倍数关系,为学习乘法意义的初步认识作好准备,使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一、二册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学生在运算和认识上的一次质的突破。初次接触乘法,学生会感到陌生,理解上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好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自然地弄清乘法的意义及来源,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尤为重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②会读、会写乘法算式,能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并能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为此,我对这一…  相似文献   

18.
在使用课标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鉴了他人有关教学设计中的做法:在列出了同数相加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式把同数相加表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师和教参所预想的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操作=经历?     
操作>经历:教学"认识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然后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1.调整了“乘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对于乘法算式的写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在《大纲(试用修订版)》中规定:“例如3个5,可以写作3&;#215;5,也可以写作5&;#215;3。3&;#215;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