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获得发展。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校本科研成了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校本科研以其多元的性格、实践的取向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认识层面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失当,校本科研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问题,让人们感受到校本科研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获得发展。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校本科研成了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校本科研以其多元的性格、实践的取向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认识层面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失当,校本科研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问题,让人们感受到校本科研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获得发展。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校本科研成了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校本科研以其多元的、实践的取向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原来的“星星之火”现已发展为“燎原之势”。然而,由于认识层面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失当,校本科研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问题,让人们感受到校本科研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的尴尬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获得发展。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校本科研成了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校本科研以其多元的性格、实践的取向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原来的“星星之火”现已发展为“燎原之势”。然而,由于认识层面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失当,校本科研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问题,让人们感受到校本科研的种种尴尬。问题一:没有“主课题”的研究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龙头和载体,没有课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因此学校要…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适应新课改,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获得发展。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校本科研成了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校本科研以其多元的性格、实践的取向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原来的“星星之火”现已发展为“燎原之势”。然而,由于认识层面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失当,校本科研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问题,让人们感受到校本科研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获得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呼唤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之中,尽快从"教书匠"转化为"专家型"的教师,从"经验型"的教师转化为"科研型"的教师。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校本科研成了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校本科研以其多元的特性、实践的取向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闫巍 《中学教学参考》2013,(24):109-109
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蓬勃兴起.原来只教不研,只实践不反思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教研兴校、教研兴教已成为学校与教师的共识和行动.特别是通过校本研训,困惑学校、校长、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专业低迷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激活了校本研训,使学校教育科研从形式化走向实效性,从肤浅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教师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专业发展.而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有赖于校本教研.因此加强和完善校本教研工作,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要求和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金海芳 《文教资料》2007,(35):167-168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阐述校本科研内涵的基础上,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校本科研的现状,并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出校本科研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伴随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校本科研俨然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校本科研的高度认同和热切关注,充分印证了校本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亲和与切近,同时也再度激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