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许奕  马雄 《江苏教育研究》2015,(Z2):112-113
在课堂上老师应尽量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视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使学生巧合地掉入我们所设置的"陷阱"。让学生在惊呼中"顿悟",灵感迸发,这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很多数学家总结过,自己的成功是积累在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所谓的灵感往往是在我们停滞了很久想要放弃的一刹那思如泉涌,渴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是伴随孩子翻身、坐、爬、走路、跑步、摔跤……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一个连续不断、持续积累、缺一不可、十分自然和不可逾越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过程。路,要靠孩子自己走。周国平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聪明的凳子     
所有的凳子都有脚,但都不会走路。有一只聪明的凳子,名叫奥沙。奥沙想要学会走路。学会了走路,可以做很多事呢。奥沙想。奥沙去跟猫学习走路。一开始,他老要摔跟斗,四只脚总要打架,缠绕在一起。猫老师把奥沙的四只脚分开,举起自己右边的两只脚说:先迈右脚。奥沙举起了两只右脚,再学着猫老师的样,把两只右脚往前伸,站稳了,再举起两只左脚,往前伸。哈哈,其实学走路并不很难,只要用心学,慢慢也就学会了。现在奥沙能稳稳地走上几步路了,他一高兴,后面的两只脚迈得太快,结果又一个跟斗翻了出去。你喊着口令走路,一定不会摔跤。猫老师又想出了好办…  相似文献   

4.
请大家猜个谜语:"有的时候用两条腿走,有的时候用三条腿走,有的时候用四条腿走。打一物。"哈哈,不知道吧!是人!因为人在不会直立行走之前,是靠双手和双脚爬着走的;等慢慢学会走路了,就用两条腿了;一旦人老了,走路走不稳的时候,要借助拐杖的力量,就变成了三条腿。最近我却成了妈妈的"第四条腿"!几个月前,妈妈出了一场车祸,腿骨折了。医生让妈妈用拐杖,可是我觉得妈妈光用拐杖不安全,有一次就差点摔跤,所以我就成了妈妈的"第四条腿"。  相似文献   

5.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尤其是作文的教学,这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要让学生尽快地摆脱老师的帮扶而学会独立"走路",我们应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育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永枝 《辅导员》2010,(10):14-1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五、六年级学生要达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笔者在批改作文时采用"批语引路,自己走路"的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在很久很久以前,卷柏这种植物是不会走路的,因此,卷柏会经常枯死。有一次,一棵快要死的老卷柏对儿子小卷柏说:“儿子,你要学会走路啊!如果你学会了走路,就不愁没水喝了。”说完,老卷柏就命丧黄泉。小卷柏十分伤心,但从此,小卷柏每天都在想怎么才能走路呢?可是,他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小卷柏没有灰心,他给城里的植物图书馆打了一个电话,要借一本《植物怎样走路》的书,图书管理员“吃人花”说:“好的,我马上派人送来!”说完他对“吃人树”说:“哥哥,在非洲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要借一本《植物怎样走路》的书,你叫人给他送去吧!”“吃人树”就把图…  相似文献   

8.
严长宜 《考试周刊》2011,(13):95-96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空间,给"顿悟"加点催化剂,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会感动,进而学会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把爱给学生,特别是中等生,不要给予他们太大的期待,以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9.
《父母必读》2011,(6):40-41
要让宝宝学会走路,首先要帮他找到重心,让他学会保持身体平衡,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事情,对于小宝宝来说却需要慢慢摸索。他首先要学会去感觉,自己的头是朝上还是朝下,自己的身体是朝前走还是朝后退,腿是弯曲的还是伸直的……然后再慢慢学会控制身体,保持平衡,继而学会走路。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滴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是从赏识开始的。把赏识教育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福顺 《小学生》2011,(4):11-12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要是我们辛辛苦苦叫出来的一些离开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宝贵的知识,我说那教育还是失败。”  相似文献   

12.
小学班主任应当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追求、有向往、有勇气、有力量,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旅途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班主任应该给他们情感、给道理、给方法、给欢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极具启示的事例: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赏识教育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宋伟 《中学教学参考》2011,(18):104-104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马加爵事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教万教教学生学做真人。"试想连人都做不好,还能做好事吗?教学生做学问,得首先教学生学会做人。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呢?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孩在他不会走路时,我们照顾他,需要长时间抱着,结果累得肩酸背疼;当他刚刚学会走路时,我们只要扶着他即可,这时虽累,却比抱着他时轻松得多;当他完全可以行走时,我们虽然要照顾他,但此时,只要为他把握方向,不走偏路即可,这时我们更轻松了许多;当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熟练走路时,我们只要为他当个观察员,当个参谋即可.同样道理,我们语文教师要减轻肩上沉重的担子,关键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自己走路一下功夫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在知识海洋中自由地畅游,在书山长径中熟练地行走,这也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他倡导学校教师"凭爱做教师,用心做教育";他教育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做自己的‘贵人’";他身体力行,激励师生不断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他就是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一中学校长郝际侠。  相似文献   

17.
<正>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刘良华老师对教学的三个比喻对我的触动很大:刘老师说:教学应该像打游戏,因为游戏是及时反馈结果的。只有将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学生才会像对打游戏一样,产生兴趣,激发欲望;教学应该像画地图,因为画地图可以培养整体感和大局观;教学应该像教小孩学走路,大人一定会放手,决不会因为孩子摔跤而不再让他练习走路。刘良华老师的这些精彩描述,让我终于明白: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8.
啰唆先生     
清朝,有一位姓柴的先生,他对要进京考状元的儿子再三叮嘱:“步行观路,小心摔跤;豺狼当道,防范抢劫;风雪严寒,添衣加裤;路途遥远,患病求医;进京赴考,切忌粗心……”从走路、吃饭、睡觉到考试,他都一一叮嘱并重复数遍。他的儿子听了十分厌烦。  相似文献   

19.
祁娟 《青海教育》2007,(5):39-39
外语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主,重点不在知识的传授,这已为外语教学界所公认。凡技能的培养,练习过程中未有不出差错的。如幼儿学步,做母亲的若禁止其摔跤,势必使幼儿裹足,不利于早日学会走路。同样的道理,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如果对学生“有错必纠”,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唤醒、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等待"艺术,学生将会给你一份惊喜,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