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胡莲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将戏曲的抒情魅力和电视剧的叙事优势相结合,既保留并强化了黄梅戏中具有代表性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唱段,又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叙事手段,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富有深度的人性化表达,成为戏曲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5.
安庆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也是黄梅戏艺术文化的最大市场所在地。新形势下,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引领黄梅戏剧种走出安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加快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融合的途径,为安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在全国戏曲艺术整体滑坡的背景之下,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也遇见瓶颈,出现不同层面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优秀剧本较少,市场化水平低,是制约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制定黄梅戏发展及振兴政策,完善黄梅戏队伍建设系统,强化市场意识,成立黄梅戏文化传媒集团,建立黄梅戏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全面推进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情感创造元素引入到中国黄梅戏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黄梅戏艺术的深化发展。本文通过首先分析黄梅戏艺术表演中的主要特色,并具体论述黄梅戏表演的情感创造途径,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黄梅戏表演的情感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主演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是濮本信先生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笔者结合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展开分析,以求发掘这部黄梅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探讨当黄梅戏作为剧场艺术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3.
《徐锡麟》在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本土历史事件为题材,真实表现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突破旦角为主模式,着力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根据需要适当吸收借鉴其它戏种的元素,强化表现力,构成了该剧三个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梅调电影脱胎自传统黄梅戏,电影剧本选择和情节安排在内容和思想上与黄梅戏截然不同。李翰祥对黄梅调电影剧本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造成其作品在思想情节上的连贯性,电影最终超越原有戏曲的框架而拥有更多个人印记。“身份变化”、“女性自残自杀”等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是黄梅调作为类型片的一个特性,也是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中构筑其“多重世界”的重要手段,潜藏着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也引发了围绕黄梅戏生存发展的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实践模式莫过于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模式。为此,探讨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必要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好评如潮。这部音乐剧根据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改编而成,该音乐剧沿袭了作品本身夸张荒诞的风格,以主人公克莱尔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别开生面的黄梅戏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诙谐幽默的唱词,时尚的人物造型描述了一个关于金钱和复仇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的思考和反省。这部音乐剧是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的一个大胆尝试,也给黄梅戏这个传统戏曲形式注入了新活力,为其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本。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今的商业化社会,分析了黄梅戏实现市场价值的必要性,认为必须采取合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理性、宽容的边际创新,实现与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的高度融合,实施链式人才培养与明星团队打造战略等,才能促进文化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融合,最终实现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艺术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后期产生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演艺定型于安徽安庆怀宁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黄梅戏采用安庆方言念唱,唱腔生动、纯朴、流畅、抒情,表演质朴、淳厚、细腻、悠雅且以真实、活泼、温馨、祥和著称于世,充溢着弘粹通远、温雅畅融、意味隽永的生命文化情趣。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