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今天我很高兴与广东艺术师范学校的师生共同探讨科学与人文的问题。我报告的题目是 :“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 ,相离则弊”。也可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 ,相离则弊”。科学在此指的是科学技术 ;人文 ,包括文化和艺术。报告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引言 :要培养中国的大学生。第二部分 :人文教育占有基础地位。第三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 ,相离则弊。第四部分 :要把学习、思考、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引言 :要培养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国高等学校开展人文教育之所以比较顺利 ,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国家教委 ,即现在的教育部的高…  相似文献   

2.
是“育人” 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176,自引:0,他引:176  
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我国高等学校主旋律的特色是培养中国的大学生 ,即能服务于中国而又能创新的高级人材。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在于 :它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及事业的成功。本文还从个人的追求目的、工作基础、同外界关系、思维模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相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在对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的访谈中,杨院士以科学家理性的思维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益处等问题进行了思考,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色教育。”“绿色”象征着春天与生命,象征着成长与生机,象征着健康与未来,象征着文化与文明。“绿色”寓意学生朝气蓬勃,多姿多彩;寓意莘莘学子有如青苗般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5.
时下,以“绿色”为名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例如:绿色奥运、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学校等。笔者对当前各中小学争创“绿色学校”的活动十分赞赏。绿色学校应当有绿色教育。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十分推崇“绿色教育”。他认为:“绿色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科学人文修养,使学生的科学修养与人文修养相互交融、和谐发展。科学人文,相融则绿。科学求真,人文求善。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带头人的杨叔子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广人文素质教育。在他出任校长期间,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的创办,推进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的实施,建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退休后,杨叔子先生将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转化为理论思想,全身心投入到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其中,他所提出的大学教育功能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人文应该相互交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核心思想,对我国推进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弘扬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科学教育树人,人文精神立魂"为办学宗旨,以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为突破口,以"H·AI"为育人目标框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育人方式的转型,推动科学教育的迭代与创新。通过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学校构建了"科学与人文相融"的课程体系,实现科学教育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8.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也与我们马山中学提出的“构建绿色教育的办学体系,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相一致,也符合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项基本国策,即“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针对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现状,提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要的;然后揭示了科学与人文的相融性,指出科学与人文是能够相融的;最后说明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将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培养出了"才"却丢失了"人".为此,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运用人文特有的方法--反思和直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