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人文章词约而义丰,读古人文章当咬文嚼字,一个宇也不轻易放过,才可求得:“甚解”,自不待言;我以为要真正读懂古文,有时还须于无文字处求文字,万能窥知其“个中消息”。笔者最近在备课中发现:古汉语中,动词“使”后省略兼语的句式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是秘密进行的意思,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虽不是秘密的,但却是隐含着某一秘密目的的意思;如果省略的兼语是代指说话人自己的“我”字(包括复数的“我”和代指我方的“我”),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为了叙述的方便与简洁,节约书写的时间与材料,句中的兼语常常省掉。省略的兼语有如下两种情况。一、兼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见于上文时,可省略。指人的如:①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相似文献   

3.
《肴殳之战》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现对文中的五条注释作如下探讨。一、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使告于秦”的“使”,教材(必修)注:派人(1995年版203页)。从疏通文意的角度看,这样注无可厚非。但在思考和练习中讲到了古汉语兼语的省略,并举该句为例。练习答案中说“使”后省略了兼语“人”,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教材对“使”的解释略有不妥。不难看出,这个注释是将动词“使”连同省略的兼语一同注出了。如将“使”注为:派、派遣,就更合适了。二、穆公访诸蹇叔。教材注:访诸蹇叔,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203页)。联系全句…  相似文献   

4.
兼语指句子中具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的成分.一般说来,兼语是不可以缺省的,目前谈论普通话兼语的论著也都没有提及兼语省略这一现象,但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兼语省略的情况.本文试就兼语省略这一问题加以讨论.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兼语前动词含有使令意义的兼语句中兼语的省略.在下列条件下,它们的兼语可以不出现.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6.
1语“人、丰己子自郑使(〕告于秦日·“…(省略兼”) 2、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 (省略主语“公”) 3、〔〕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前面省略主语“公”,后面省略兼语“之”.代孟明等三帅) 4、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省略主语“赛叔”) 5、〔〕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省略主语“秦师”) 6、〔〕且使〔〕邃告于郑。(前面省略主语“弦高”,后面省略兼语“人”) 7、郑穆公使〔〕视客馆。(省略兼语“人),) 8、则(〕束载、厉兵、袜马矣。(省略主语“祀子等”) 。、(〕使皇武子辞焉。(省略主语“郑穆公”) 10、(〕释…  相似文献   

7.
《三国史记》是王氏高丽大臣金富轼在1145年以古汉语写成的关于新罗、高句丽、百济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可从古汉语的角度对这些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三国史记》古汉语中的谓语类型主要包括名词用作谓语、形容词用作谓语、数词用作谓语、副词用作谓语、连动句式、兼语句式、谓语省略等等,例句比较丰富,将这些谓语类型与现代英语对应表述,可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语法现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为古汉语英译及古汉语和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说到言句子省略,一般只讲主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宾语、兼语以及介词“于”“以”省略.而不论及定语中心词省略。其实,定语中心词省略在言中并不鲜见。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致使义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发现,致使义兼语动词有15个,并对由这些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句结构"S+VP1+NP+VP2"进行分析,得出S、NP均可以省略,VP2既是单个动词也是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学会辨别古汉语兼语句与主谓宾语句,对正确掌握古汉语语法,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帮助很大。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从结构上看,兼语句的谓语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如: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确为一种客观存在,毋庸质疑,但笔者对被绝大多数古汉语教材视为“名词活用做状语”或“名词直接做状语”等观点存在异意。我认为将此类情况划归省略范畴更为符合古汉语实际。下面仅就此谈谈拙见。  相似文献   

13.
考察“谓.之.名”结构的句法功能及其所出现句子的语义结构,有助于对古汉语中这类句子的深入认识;通过相关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得知“谓.之.名”结构并不是兼语结构“谓.之.为(曰).名”的省变。  相似文献   

14.
省略是汉语从古以来就有的一种语法现象。观察汉语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个时期的汉语都显示着一定的省略规则。本文讨论省略的性质及与古汉语省略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兼语、兼词、兼类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人,如果不懂得这部分知识,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一番辨析。 一、兼语与主谓词组的辨析 兼语是划分句子成分时的一个术语,属于语法范畴,是主谓宾补定状六种成分之外的特殊句子成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动词谓语,在这两个动词谓语之间有一个词语身兼二职,它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的主语,这个身兼二语的成分就叫做兼语。这样的句子结构形式就叫兼语式。例如: [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在这句话中,主语“丈人”承前文省略了。“止”是挽留的意思,是主语“丈人”的动宾谓语。“宿”,住宿,也是动词作谓语,“子路”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止”的受事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宿”的施事者主语,这时我们称既当宾语又当主语的“子路”为兼语。 在现代汉语里,兼语只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简单地提—下;但在古代汉语里,兼语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以从历代文言作品中找出大量的例句。例如: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当时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在一般情况下“其”也不能作主语,所以在主语的位置上,要么复说名词主语,要么干脆不用。而经常复说,行文就不简洁,于是就多采用省略方式。现代汉语当用“他”作主语的地方,古汉语里往往省略了主语。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句法角度研究《释名》中《释天》至《释形体》的句子,运用归纳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描写,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释名》的语言具备古汉语的基本句式;句子中主语、宾语、兼语多承上省略;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叫省略句?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句子成分可以省略,只是古汉语的省略更普遍,更复杂。我们学习省略句要注意掌握省略句的类型及基本规律,在理解古汉语时,要将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出来,在翻译古汉语时要注意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相似文献   

19.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和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事实上,兼语式的翻译方法是一种直译法,不宜作为一种固定的格式硬套在所有使动用法的翻译中。荆贵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