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高兴周 《考试》2011,(6):46-48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生者安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百姓需求为大,民生之事无小”。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与爱戴,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重视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而改善民生才是最大的政绩[1]。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在的、基本的利益,必须逐步的、深入的改善民生,才能巩固党执政的基础。本文通过划分管辖范围,试图找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我党在农村领导和执政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又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加强和改善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不断深化,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正确把握。改善民生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种政治统治要想持久维持下去,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即执政党必须进行合法性建设.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无论从理论高度还是从现实基础上都不断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使党获得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更加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的实质是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人民这个基础,只有人民认可、拥护和支持,党才能执政,也才能执好政。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失去民心,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失去政权。可见,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相连。总结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和实践,为今天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解决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和谐、有效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发展轨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可见,构建民生型政府将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主旋律。其中,民主在构建民生型政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民主就没有民生型政府;民主既是民生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又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民主还是构建民生型政府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吕婧珉 《文教资料》2011,(4):105-106
民生问题是我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位就是为民生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着力点,又是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密切相关。党的执政能力要由执政基础是否巩固和扩大来检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需要科学认识执政基础的变化,同时以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执政公信力的建设,六十多年的执政经验表明: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把改善党群关系作为执政的坚实基础;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始终坚持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民生问题的特点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政治问题。新时期我国民生问题呈现出全局性、社会性以及长期性等特点。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从国情出发,立足于让全体国民合理地分享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成果,坚持以发展经济为根本前提,以扩大民权为政治基础,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制度、体制改革为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认真思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这一重大课题,并提出具体的社会建设构想,包括:政治上始终代表、维护和争取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反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剥削制度,维护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努力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的改善,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等。这些构想无疑为党以后执政并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面临着物价上涨、失业率偏高、医疗情况和卫生水平落后、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民生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生问题,致力于民生建设的实践,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了与人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也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民生建设既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能够凝聚民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利益要求的实现有助于从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执政理念、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党应该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构建利益相关制度,强化第二代农民工的无产阶级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利益表达,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民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基础是发达的生产力,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目标是公平正义,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要保障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革命胜利的法宝;毫不动摇地坚守党长期执政理念,坚决捍卫党长期执政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保障。党长期执政理念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并仍将经受考验。在全党进行坚守党长期执政理念的教育应当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浅谈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就不能不研究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实践和理论。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党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此,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认识和理论,对于我们党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民生的忠实维护者和代表者,从她诞生直到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将民生置于科学发展观之下,寓于和谐社会之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生脉动的追求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