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  相似文献   

2.
林利科 《科幻画报》2023,(4):273-274
美术鉴赏能够拉近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背景、作者创作思想和美术作品的核心内容。以往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往往是对美术作品进行介绍,但介绍内容较为简单笼统,这使美术鉴赏教学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学生深度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常识、文化与情感,对于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探索具体的路径,旨在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查赟德 《青海教育》2023,(12):32-33
本文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的有效路径,提出“5W+美术作品鉴赏法”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度了解经典美术作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以此推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美术鉴赏中,感性认识是学生以视觉为主要方式与美术作品的直接感触。理性认识是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其学习美术的能力。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分析并总结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所谓美术鉴赏“三部曲”。是指在教学中分为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要求学生具有美术作品鉴赏的能力,而美术作品的鉴赏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有情感的投入。“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联想、鉴别及评价的过程,是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而且还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鉴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搞好美术鉴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  相似文献   

8.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由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五个要素组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重视美术鉴赏的教学,可以丰富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也可以让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素有效落地。美术鉴赏的前提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以及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联想、判断、体验等。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了感知之后,学生必然会对美术作品作出一定的评价,这是学生的审美判断过程;美术鉴赏的过程一定不只是学生的经验与美术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是学生带着一定的美学知识、美术文化鉴定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因此文化理解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9.
美术鉴赏是指人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并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如何进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会鉴赏美术作品,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美术作品,很多学生表示难以理解。那么,美术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抽象美术作品呢?一、讲清抽象艺术概念,转变学生审美观念1.抽象艺术的概念。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偏离表现对象外观的艺术。其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的结果。2.转变学生审美观念。学生在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时,往往以像与不像为标准进行评判,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转变学生的审美观念,要让他们认识到传统美术作品与抽象美术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不同,并引导他们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上去看待抽象美术作  相似文献   

11.
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和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体系。美术鉴赏课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社会美、自然美的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或者由教师向学生讲解,介绍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是高中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项目。根据新课改的精神,高中阶段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主要是渗透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鉴赏作业,以期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成为了艺术教师的必修项目。一、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评价方式要设计合理且有效的美术鉴赏作业,首先应确立  相似文献   

13.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程度。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多角度鉴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相似文献   

15.
李吉锋 《天津教育》2023,(21):138-140
<正>小学美术鉴赏教学,通常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和自身积累的美术理论和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鉴赏、分析和评判,从而了解其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和所包含的精神思想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小学美术鉴赏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新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鉴赏的本质入手,探索科学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途径,从而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庭瑜 《师道》2011,(4):36-37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高中开设美术鉴赏必修科目后,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都得到综合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起到独到的作用。美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当学生面对这些作品时,怎样才能感受美术作品的的魅力呢?美术鉴赏课如何提高其综合效能呢?  相似文献   

17.
正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美术鉴赏中,感性认识是学生以视觉为主要方式与美术作品的直接感触。理性认识是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其学习美术  相似文献   

18.
案例说明: 案例面向的是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他们很少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对美术知识和美术作品接触了解也较少,而<蒙娜丽莎>几乎是所有学生最熟悉的作品,与作品相关的知识了解的也不多.本案例目的在于通过名作赏析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本案例有意为学生提"神"而造了点"势"--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美术鉴赏是运用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课五大系列中第一个系列,在高中美术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欣赏、鉴别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所以美术鉴赏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我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20.
美术鉴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角度看,美术鉴赏的性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首先,美术鉴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鉴赏,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鉴赏。其次,美术鉴赏同其他艺术鉴赏一样,是人们观赏艺术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既是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