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入世”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既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又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应针对“入世”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尽早采取以下对策:培养“入世”旅游人才;实现旅游法制环境、硬旅游环境与国际市场对接;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大力发展跨行业、跨国界的旅游企业集团;实现旅游产品品种多样化、系列化、结构合理化;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优化入境旅游客源国别(地区)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世贸组织的一些概况,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然后重点阐述了"入世"对黄山旅游业的影响,也就是黄山旅游业在"入世"后的有利方面的"机遇"和一些难以适应地方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业加入WTO后旅行社对外开放的原则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入世承诺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业。从我国旅游业入世承诺内容看,体现了我国旅游业将把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原则和策略。在入世后的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的旅游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做好迎接国际挑战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入世”使我们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用“入世”形成的诱因和内驱力,激发高师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机,增强高师生的法律意识;用“入世”对我国法制体制的影响,优化《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用“入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用“入世”带来的非歧视和透明度理念,实现“教”与“学”、“知”与“行”的互动。通过这些,使“入世”变成提高高师《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6.
“入世”对我国各产业的影响程度,表现在呼盟经济发展中不尽相同。长远看,“入世”对我盟农牧业发展产业的积极影响……;从近期看,“入世”对我盟农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入WTO以后我盟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尽量减轻短期内给我盟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冲击。  相似文献   

7.
“四合院”与中国人“亲人天伦”融为—体,与中国人儿女恋情化成一片,与中国人心目中最深最重的情愫不可分割,是最动人、牵情的“诗意”性建筑空间,也是中国入世与自然和谐共存并导向入世深醇友情的最具“诗意”的建筑空间。“四合院”中保藏着每个人奋斗的遗痕,是励志的空间设置,又是守志的预留空间。当代中国实施“四合院原则”也有利于“中国式养老”。  相似文献   

8.
“入世”与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我国的两大经济热点。这两大热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看问题必须把二者联系起来。对西部大开发而言,“入世”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巨大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时机迎接挑战,促进西部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9.
“新三峡”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完全发挥资源优势。旅游业没有成为支柱产业,不足以带动库区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分析了“新三峡”旅游业提挡升级的意义,提出了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入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有力的促动,而西部大开发也为“入世”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分析二者的联系,无疑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更好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