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推行“工学结合”实训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学结合"实训模式是高职院校培训实用人才的有效模式,作为文科的商务英语专业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难度.实践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政府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各种具体操作方式也各有弊端.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的新思路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办校内公司,实现双赢;学校融入行业,与地方经济共赢;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师生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造成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搭建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关键之举是建立校企"双赢"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校地、校企合作"是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采取"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合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之路,以寻求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互动双赢机制,既能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又是高职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对高职院校"企业全程介入"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为中国高职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的重要理论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庞大,专业设置种类繁多,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实施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条件,按照专业特点与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差异性、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搭建院校、学生和企业桥梁,实现多主体协同并进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6.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有: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等。"工学结合"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模式,实践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校的支持,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政府的支持。工学结合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方式有:提升师生专业素质,加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建设;企业与学校建立商务英语校外培训基地;构建双赢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脱离了企业需求,对此,可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解决。广大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更新观念,推动工学结合机制的有效创新,为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三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广西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企业全程介入"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学校、旅游管理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为广西高职教育办学思路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实现企业、学生、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遭遇难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虽硕果累累,但校企双方都出现了“不适应”现象。究其原因,是职业指导的缺位、职业指导与工学结合的“两张皮”现象所致。因此,探求职业指导与工学结合的“双螺旋”理念是爷出路:首先,“三位一体”实现职业指导的师资提升;其次,“链式设计”实现职业指导在校的全程服务;再则,“渗透交融”,实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指导。从而,高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现职业指导与工学结合高度融合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专业群治理是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师及学生群体等多元利益主体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重大事务的决策结构与过程,从学理层面可分为组织基础、决策结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几个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面临专业群组织基础整合融通与治理过程虚化、弱化;专业群决策结构跨界多元与行业、企业主体缺位;专业群制度规范柔性协同与专业群管理行政化;专业群评价体系导向理性彰显与评价行为工具性等矛盾困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显示,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优化路径为:组织基础从"虚化"走向"实体";决策结构从"管治"走向"共治";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评价体系从"割裂"走向"融通"。  相似文献   

12.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校企进行深层次合作,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校企进行深层次合作,发挥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必须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发挥诱导因素的动力,激励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确立行为导向制度,激励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合作平台;建立保障制度,使校企双方利益都能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在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生产成本的矛盾;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矛盾等。应从制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围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对高职创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调研。通过对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深入访谈自主创业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的现状及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之间的矛盾,找出创业教育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校、企业为支撑,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确立高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近年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对于校企双方而言都是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的。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把相关行业优秀企业的文化融合到高职文化中来,形成富有特色的院校文化,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能够为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不过,目前学者们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模式和内容方面的研究,如果能够深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成本效益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将能更好地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展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和产生的收益,并建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成本效益模型,计算现值,分析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成本效益。这虽然不能精确地计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收益,但是它能更深层次地触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他们高质量就业。因此,顶岗实习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顶岗实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如让学生了解企业,精心选择实习岗位,加强教育和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其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剖析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特色实践,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更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二者是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基于区域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的现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学资源;研究企业需求,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合作环境等来加强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20.
提升我国高职专任师资的实践能力,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更关系到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巨大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化解。针对高职专任师资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加强高职专任师资实践能力建设上,应创新制度设计、加大经费投入、丰富培训资源、加强培训考核评价,以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