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典型问题,不论是在文艺创作中,还是在文艺理论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批判继承古典文艺理论,特别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文艺创作中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塑造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艺术典型的塑造问题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2.
鲁迅论典型     
典型问题是文学艺术的中心问题。关于典型问题的理论是鲁迅文艺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不仅以其辉煌的创作实绩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留下了第一批出类拔萃的艺术典型,而且在一系列文学论文和总结创作经验的文字中对艺术典型问题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认真学习鲁迅关于典型问题的论述,对于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像描写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好,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使其永远活在读者心中.鲁迅先生正是借助其独具特色的肖像描写,才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些人物形象,已成为广大读者有口皆碑的不朽艺术典型,但鲁讯小说,在肖像描写上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独到之处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会接触到作品中的"我".在鲁迅前期创作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对于学习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教学以及当前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正确地把握文艺的典型化的创作规律及典型人物的艺术特性是正确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的关键.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简单再现和翻版,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杰出的成就和他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研究鲁迅,从他具有真知灼见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探索他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握现实、反映现实的独特性,研究他留给后人的创作经验和美学传统,对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一般指他一九○二年东渡日本到五四运动发生前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对人物关系的艺术处理,有着丰富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对于肃清“四人帮”搞的“三突出”之类“原则”的流毒和影响,指导文艺创作,很有现实意义。一鲁迅小说根据实际生活和创作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各种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揭示一定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7.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20世纪初生活在中国乡镇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小说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之一,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艺术典型。读这篇小说,仿佛置身于这里描写的环境之中,自己似乎凭着所见所闻所感,成了祥林嫂悲惨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为数不多但却质量很高的小说之一,也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仅用了不到两千八百字的短小篇幅,就为世界文学画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孔乙己,这同小说高度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为数不多但却质量很高的小说之一,也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仅用了不到两千八百字的短小篇幅,就为世界文学画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孔乙己,这同小说高度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文艺创作,都是以艺术形象化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杂文亦如此,这就有一个如何才能真实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地反映的问题。杂文虽不以描绘和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中心,但它论说的对象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它的说理更要求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因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考察,杂文艺术的核心,仍然是一个艺术形象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形神论,就是专门论述艺术形象化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独巨匠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令人深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20世纪初生活在中国乡镇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小说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之一,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艺术典型.读这篇小说,仿佛置身于这里描写的环境之中,自己似乎凭着所见所闻所感,成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从而唤起了如同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命运遭遇的无限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4.
有怎样的作为,必有怎样的人。——丹纳《艺术哲学》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描写展现人物的行动,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还是靠抽象的介绍来塑造人物形象,这历来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切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自身富有个性特征的行动作出具体感人的描绘,达到刻画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时,往往涉及到以下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文艺创作中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性是根本对立的呢,还是有可能统一的?文艺批评时是用真、善、美三个标准好呢,还是用政治、艺术两个标准的好?文艺为政治服务是臆造的清规呢,还是客观的规律?这三个问题,如果科学地圆满地解决了,必将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否则,定要阻碍文艺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愿就这三个问题,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 历史证明,文艺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在阶级社会里,又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这时的文艺不但要有艺术性,而且要有政治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贾宝玉,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而鲁迅对这个典型人物的一句评语“爱博而心劳”(见《中国小说史略》),却至今为人铭记、耐人咀嚼。这是什么缘故呢?恐怕不单因为鲁迅是名家、是伟人,故而“言以人传”;而是因为这话确实讲得精辟,它道出了贾宝玉这一艺术典型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鲁迅艺术批评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7.
人物性格理论是艺术典型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艺术典型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巨著中,不仅对美学中的艺术典型问题作了宏观的考察,而且对艺术典型中的人物性格理论作了微观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人物性格理论的重要性和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以及塑造性格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方法.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物性格理论出现以前的最高成就,而且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承传关系.黑格尔的这一理论,对我国当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有借鉴作用,所以很值得我们对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要进行文艺创作,没有生活原料是不行的,这就是常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生活原料,并不等于艺术,还必须经过“巧妇”的制作,才能成为佳作。如果鸡肉鸡毛一块炒,也是不能吃的。只有正确处理好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才能搞好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对于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理深刻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从生活到艺术,典型化是必由之路。鲁迅深深懂得生活和艺术的辩证法,精通艺术创作的规律。鲁迅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相似文献   

20.
王新年 《语文天地》2013,(15):24-25
小说"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个典型人物怎么出场,却很有讲究。一代文学大师鲁迅的小说作品不多,但是其中人物的出场却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我们认真揣摩。《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精品之一,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