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要闻     
教育部:中小学严禁长期空编不补聘用代课人员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针对城镇学校大量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省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相似文献   

2.
声音     
《山东教育》2009,(6):62-62
“严禁中小学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起,我省的边远、贫困地区和山区中小学教师将实行特殊津贴制度,按其年工资总额的10%予以补贴。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农村中小学要按编制配齐教师。教职工工资发放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工资标准,按照新核定的编制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县级财政部门设立教职工工资专户,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限期清理、补发历年拖欠的教职工工资。同时,对地方出台的津贴、补贴,做到农村教职工与城镇教职工、国家公务员一视同仁。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将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发放。我省山区中小学教师将获补贴@程洁…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为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将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和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清退不合格教师,逐步辞退代课教师。此外,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任高级教师职务。在近日召开的全省中小学编制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贯彻落实《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办法》规定,中小学要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设置管理机构,合理配备领导职数。普通中学、完全小学的规模在24个班以上的,配备学校领导3~4人;23个班以下的配备学校领导2~3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原则上每三年核定一次。此外…  相似文献   

5.
苏婷 《云南教育》2009,(7):12-13
近日,几个关系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接连下发。一是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安排;接着教育部下发《全面实施“特岗计划”、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各地对这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举措表现出极大的期待,社会反响也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办、教育厅(局)、财政厅(局):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下发后,各地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开展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规范编制管理,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没、提高用人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已经下发通知,对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部署。这次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不同比例进行了测算论证,在不突破全国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工》2014,(4):22-22
安徽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每年义务教育教师县域内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先到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实行校长定期交流机制。校长每届任期一般为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以交流。实施教师编制流动机制。对于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无相应编制的教师,其教师职务和工资保留原待遇,积极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实施六项举措推进城镇教师下乡,尽快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质量。这六条举措是:第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各省要重点充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第二,要把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作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三部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针对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偏紧的问题,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县域范围内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相似文献   

11.
八面来风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抓紧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所有地区都必须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2.
新编制标准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透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小学新的教职工编制标准颁发后,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出现了既超编又事实上不足的矛盾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编制标准存在一些前提性缺陷,农村学校规模过小、校点分散。建议适当放宽农村教师编制,撤校并点,深化教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中央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各地要核实教职工编制 ,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 ,加强编制管理。近年来 ,我市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作了大量工作 ,发展很快 ,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普九 ,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我市教师队伍总的来说还是质低…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教育厅近日发出《严禁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偿辅导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和教师一般不得在教学时间以外集中学生进行辅导,严禁教师以补习、辅导的名义,向学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纠风办最近联合发出了《严禁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上岗费”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坚决制止任何部门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或变相收取“上岗费”。各地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人事工作的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上岗费”。对已收取的“上岗费”,要认真进行清理,限期尽快退还给教师本人,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为加快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知》要求,各地要尽快将中…  相似文献   

16.
《学苑教育》2012,(19):4-4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为推动教育均衡,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逐步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的制度,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一些地区违规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上岗费”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发出了《严禁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上岗费”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坚决制止任何部门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或变相收取“上岗费”。各地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人事工作的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新任中小学教师收取“上岗费”。对已收取的,“上岗费”,要认真进行清理,限期尽快全部退还给教师本人,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通知》指出,各地要进一步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工作全局,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养补充机制,适时调整教职工编制,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安徽教育》2009,(2):9-9
<正>本刊讯新年伊始,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旨在通过分类核定不同地域类型和学段结构的教职工编制以及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推进中小学配套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1月22日,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副省长谢广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适需、分布均衡、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四川省以教职工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为重点,以教师考核制和校长任期目标制为基础,以教师服务期制和教师交流轮换制为手段,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一、改革的基本历程。2000年,以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通知》(川府发[2000]31号)为标志,我省全面推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通知》就我省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编制管理、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