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种发展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客观上存在着两种发展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新发展观,是对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实践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
协调发展观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并结合中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并引导社会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始终在路上.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建与争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确立与巩固、改革开放时期的调适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与强化四个阶段性发展.历史经验表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统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百年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形成的宝贵经验,既为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党启航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4.
发展观来源于发展的实践,并随着发展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由"一"到"多"、由"点"到"面",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观。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发展观,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观,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建设"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将发展视为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进行了发展和丰富,相继提出了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183-185
江泽民的协调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江泽民对邓小平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两个大局”到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从“两手抓”到“三个明”协调发展;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当前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必须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凝炼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从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7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与发展、突破与调适、巩固与创新3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包括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课题新挑战,为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新的发展指向引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发展观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创新之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在实践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充分考察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同时,他在科教兴国的总体战略下,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并重、加强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具体方针。江泽民同志的这些科技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指针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材料产业对人才需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分析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办学现状、理工融合办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理工融合办学的可行性。秉持理工融合、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厚实工程基础、良好科学素养、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建设理工兼备的师资队伍,搭建理工交叉的实践平台,构筑理工渗透的课程体系,形成理工并重的培养机制,构建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理工融合办学实践,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不仅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而且在科学思想方面有独特贡献。严复在向国内传播西方科学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引进西方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的学术理念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对中国科学的思想启蒙。综观严复的科学发展观,以进化论为基础,以科学思想启蒙为特点,以促进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目标指向,构成了中国科学思想的宝贵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在科研理念、服务路径、师资建设、管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发展策略。高职学校应在系统研判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以应用型科研为基础,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学院、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科技服务形式融合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聚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坚持集成创新、打造特色的指导思想,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内在地包含科学精神;而科学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学精神的缺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缺失,给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人文精神和科技品质内驱力不仅是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类型,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人文精神不仅是产生科技品质内驱力的动力,而且是科技创新行为出现的前提,是维护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基石;人文精神与科技品质内驱力之间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就是要注重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林业教育培训机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为实现林业重要职业岗位准入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加大林业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重视公众的林业科普知识与法律意识的培训,提高务林人的科学理念和能力水平,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工作,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础。本文论述了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并就理工类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理工类高等院校应当在发展中抓住重点,办出特色,加强优势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并提高科研产出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