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70后诗人群落里,徐南鹏是一个相当沉静、内倾、深刻和自觉的诗人。如果说早期徐南鹏的诗歌更多是一种少年情怀式的对生活、时代、城市和现代化的激情化和欢乐基调抒写的话,那么1998年以来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则在广阔的空间对城市、工业化和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吴思敬 《红领巾》2004,(3):68-70,77
城市是现代生产力与现代文明演进最明显、最敏感的地方,也是现代人的情感意识与心灵世界展示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化视野中的当代诗歌,重要的是要揭示城市人的心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诗人会越来越多地以城市化的视野观察世界,它不仅改变了观察者的感受方式、运思方式与审美趣味,而且渗透到诗人所描写的各种对象中去,使当代诗歌呈现新的景观.这种情况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而不断推进,将会对新世纪的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艳丽 《成才之路》2011,(27):32-33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它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刻的内涵,清新隽永的意境,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涵咏不尽,咀嚼不完。学会朗读,学会感知古代诗歌的声音形象、语言形象,进而走进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滚烫的灵魂,便能实现与优秀的古代诗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不仅有助于解答古代诗歌鉴赏类题目,更有助于传承优秀的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雅可夫斯基的早期诗作具有浓郁的未来主义特点,其中多首诗歌涉及城市题材。通过这些形式奇特的诗行,诗人着力强调城市作为大自然的对立物而存在,描写人造景观的冷艳;诗人以身体器官的衰微类比城市的凋落,描摹街道上行人均一的步伐,将他们构建为整体性的存在;战争对于秩序的制衡使城市陷入慌乱,而最终诗人将城市置于十字架上,以戏仿、讽刺的方式粉碎了城市救赎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在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引入不少古代诗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6.
打工诗歌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打工诗歌的局限主要有三:一是打工诗歌在写作内容上对苦难过分依赖并且有将苦难神圣化的倾向,过分强调了底层的道德承担和道德优越感;二是对城市的仇恨表达掩盖了底层打工者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也妨碍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三是打工诗歌是一种共名写作,诗人更多只是传达共识而缺乏个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时代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7.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9.
悠悠古诗情     
常言说,诗言志,诗言情。诗人往往用诗歌来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那么,诗中必然会倾注诗人的强烈情感。在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的古代诗歌当中,诗人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怎样的认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开始,上海终于出现了真正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城市诗歌。宏大的主旋律颂歌、诗人的自我之歌、各社团流派,汇成了上海城市诗歌中的交响曲。21世纪后,上海的诗歌创作仍缺乏群体宣言和相对统一的美学风格,处在一种喧哗和寂静并存、主流与逆流共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宋代巴蜀诗社不多,大概只有八、九个,这些诗社主要分布于宋之成都府及宋之夔州路,其中成都府诗社最多。另外,巴蜀诗社规模皆不大,大多都是由巴蜀本地官员组成。对宋代巴蜀诗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也许可以为研究宋代巴蜀文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体验与外界的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其审美意义表现为时空美、情爱美、喻义美。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审美意义的分析,来领略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领略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相似文献   

13.
汉赋作为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汉都长安,作为汉代强大国力、昂扬奋进民族精神以及汉人宇宙意识和时空观念的载体,为汉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强大支持,对汉赋的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在古城扬州开展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扬州市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现状与不足,并从诗文经典诵读与扬州地域文化内涵相互浸润、诗文经典诵读提升扬州城乡居民的人文素质与思想素质、诗文经典诵读成为特色文化品牌从而促进扬州文化名城建设这三方面进行全民诵读经典构建诗文扬州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活性地存在于各自的朝代。今天的古代文学课程往往仅把古代文学作品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使得它的原初态活性特征越来越遭忽视,青年学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教改实践证明,把对古代经典诵、唱、演和古诗文写作引入课程实训环节,是回归古代文学原初态、激发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传播的历史进程当中,随着诗歌的繁荣,对传播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传播方式的演进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古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这一问题作历史的、纵向的审视,通过上至先秦下至现代,诗歌传播经历了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到现代大众传播阶段新型传播方式的骤变,从中透视出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典型代表在人们的接受活动中逐渐由主流到边缘的延迁过程,进而揭示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文学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后认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对“词为艳科”是否为现代的词学观念作了分析,并对自宋朝以来与词有关的“艳”与“科”二字在古代词学献中的大致情况作了一番粗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类繁多,赋为其一,但当前多数文学史教材常常将其置于诗体之后,而且论述远较诗歌简略。另外,鉴于赋体本身的体制特点的与众不同,即汇集了数量众多的生僻字词、使用铺陈夸饰的手法、篇幅较长等,所以许多教师望而生畏,往往浅尝辄止或避而不谈,从而导致赋体文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加大对赋体文学的教学研究力度,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有关赋体文学的诸多问题,以便还原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毛泽东两位诗人,以深厚的诗学功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出代表20世纪我国最高成就的旧体诗,使萎靡不振的旧体诗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成为出水芙蓉。然而,鲁迅和毛泽东却又不谋而合地不嘛张别人写旧体诗,自己创作了旧体诗也不愿正式发表。其原因是为了维护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同时考虑到领袖的导向作用。鲁迅和毛泽东旧体诗的不同之处,则体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