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人性的假设引导着制度设计的方向。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是以"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师德规范则是以"德性人"为人性假设。这两种制度在学校并行,其人性假设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内在焦虑。此种状况提示学校管理者应以系统的思维开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制度设计的人性考虑,以更加复杂和全面的人性假设来支持制度的设计与运转,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既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又要提供必要的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当公正被确认为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时,制度设计所体现出采的符合公正要求的制度体系则被视为制度公正.制度的公正与否不能脱离人性假设的考虑,制度设计都是由不同的人性假设为理论前提的,同时制度又反作用于人性。制度公正的主要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塑造全面发辰的人的个性,协调私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人基于遗传基因而在一定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类本性,制度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理性设计,人性特点是制度设计的根本要求,制度设计付诸于实践又会反作用于人性,影响人性的表现与发展。现代人性发展特点要求制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公正的程序保障下公开透明地进行运作,并能产生避恶扬善的效果,为人性发展创造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科学合理的制度环境,让巨大、神奇、美好的人性力量去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制度体系的构建,都以一定的人性理论为前提,以往各种制度设计和安排虽然不乏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总体来说都是建立在抽象的、非历史的人性理论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应该从以往各种制度设计和安排中,认真总结其失误之处,充分借鉴其积极合理的同素,但更主要的是要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考察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从事满足人性的需要的对象性活动的人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管理学视野中的生态和谐人假设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健 《西北师大学报》2004,41(5):123-127
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逻辑前提。在管理思想演变历史中 ,适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时代诉求 ,人性假设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三个阶段。生态和谐人假设是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性假设 ,其实质是组织要按生态文明时代的道德原理和伦理规范来进行管理。生态和谐人假设的提出和实现 ,意味着对传统的管理职能、管理体制、激励方式、组织文化等进行重新反思和深刻变革已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宪政文明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精神要义,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程度。宪政文明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综合工程,不仅仅停留在器物与制度这些外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宪政观念在全社会的普遍确立,养成一种当然的宪政思维习惯和意识风格。这种宪政思维不能从实在法的内部去寻找,而应当将眼光投向宪政文明的人性基础、伦理精神以及自然法则等领域,探寻宪法文明所蕴含的普遍安全、利益刚性、权利先在等理念。  相似文献   

7.
制度正义是以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价值范畴,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看,制度设计需要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基本前提,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通过制度正义安排,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在制度设计与创新中,应当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逻辑起点、以人的价值需要为应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党建工作制度可以提高制度的实效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我党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本文通过把人性假设作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旨在尝试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制度建构的主体是人,制度最终所要保障和约束的也是人。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建构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然而,由于对人性认识的有限性以及对人性假设与大学制度建构之间辩证关系研究的不足,使得大学制度的建构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断裂,从而导致了大学制度运行中的无序与失效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制度建构与人性假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揭示导致制度无序与失效的深层次根源,为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提供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西方社会建立在“性恶”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宪政制度有效地实现了限权与法治,但也有明显的弊端。我国过去建立在“性善”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制度安排从积极方面鼓励发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制度约束却过于宽松。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吸收西方宪政制度以及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正确认识人性问题,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明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目标是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构成。必须坚决抵制封建专制传统遗留下来的不良思想,立足国情,以及正确看待并处理好社会主义政治明同人类政治明成果的批判和借鉴关系,才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但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要依靠宪政文明来保障。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逻辑前提,没有宪政就没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就是政治由暴力的政治、野蛮的政治转向文明的、对话的、理性辩论的政治。宪政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性基础上制度设计的政治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优于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政治制度哲学的鲜明特色,西方性恶论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不无启示,中国传统性善论可能是人治的痼疾。法德兼治是符合人性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保障。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强化生态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立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引导公众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政治文明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迁。结合科学发展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自身、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全国人民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着眼于中国先秦儒家的有关思想,试图从此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党群关系、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以此来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政治价值是政治哲学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规范性标准。无论是政治人性的理论预设,政治道德与政治理性的价值属性,政治平等、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逻辑发展,还是政治正义的永·巨追求,政治文明的现实建构,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层次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发展深化的坚强后盾,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的顺利发展;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它们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过程和始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人性假设和内容层面作为切入点,从主体、动力、方式这三个制度变迁的维度,对两者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指出了两种理论的相异之处以及这种相异的原因所在;并对二者的理论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