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胆管癌来源外泌体(TEX)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首次通过体外实验证明TEX可引起CIK抗肿瘤活性下降,且此作用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穿孔素表达抑制相关。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胆管癌细胞(RBE)来源的外泌体,同时CIK通过人外周血培养获得。将TEX负载到CIK培养体系中作为TEX-CIK组,不加TEX的CIK作为N-CIK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CIK细胞表型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培养基上清液中TNF-α和穿孔素的浓度,CCK-8法检测CIK对RBE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TEX能降低CIK细胞CD3~+、CD8~+、NK(CD56~+)以及CD3~+CD56~+比例,并且抑制TNF-α和穿孔素表达,从而降低CIK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人肝癌细胞总RNA电转染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其对混合T淋巴细胞的体外激活效应。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诱导其成为DC。Trizol一步法提取人肝癌细胞总RNA。通过电转染法将人肝癌细胞总RNA导入DC内;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实验,获取DC激活的特异性效应T细胞。用MTT法测定效应T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电转染方法可将人肝癌细胞总RNA导入DC;电转染前后DC分子表达无显著差异。转染了人肝癌细胞总RNA的DC可特异的激活T细胞且增殖率明显增强(P<0.05)。结论:电转染为人肝癌细胞总RNA导入DC提供技术上的可行性;转染了人肝癌细胞总RNA的DC可特异激活T细胞。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同时,DC是体内进行交叉激活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可以使外源性肿瘤抗原激活CTL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文章从肿瘤细胞对于DC在不同阶段的抑制作用以及DC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两方面列举DC与肿瘤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近况,以说明DC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和B细胞淋巴瘤-2(Bcl-2)在调控细胞周期中的相互关系。创新点:首次证明在血清饥饿时PGC-1α负调控Bcl-2,并且认为Bcl-2可能通过招募PGC-1α降低细胞中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以调节细胞周期。方法: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接触抑制和血清饥饿处理的NIH3T3过表达Bcl-2的细胞中PGC-1α的表达,并且分别检测了用Bcl-2和PGC-1α的小干扰RNA(si RNA)降低U251细胞(内源性高表达Bcl-2和PGC-1α)中的Bcl-2和PGC-1α的表达,最后用免疫共(co-IP)检测了二者的关系。结论:本实验中用两种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接触抑制和血清饥饿)处理了Bcl-2过表达的NIH3T3细胞时发现PGC-1α高表达,用Bcl-2的si RNA处理了U251细胞时发现PGC-1α的表达降低,但是血清饥饿处理了U251后发现Bcl-2升高而PGC-1α降低,而且PGC-1α被si RNA降低后Bcl-2反而上升,最后用Bcl-2抗体免疫共沉淀了PGC-1α蛋白,这些结果说明在血清饥饿时PGC-1α负调控Bcl-2行使调节细胞周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病人在接受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安全性问题,然后才是其有效性.CIK细胞治疗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属生物治疗的一种.在CIK细胞治疗过程中,首先用成分采血机采集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多种临床治疗级的细胞因子,使其细胞大量扩增、活性增强,并诱导成为具有较强抗癌细胞活性的CIK细胞,最后静脉回输入病人体内,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病人在接受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安全性问题,然后才是其有效性.CIK细胞治疗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属生物治疗的一种.在CIK细胞治疗过程中,首先用成分采血机采集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多种临床治疗级的细胞因子,使其细胞大量扩增、活性增强,并诱导成为具有较强抗癌细胞活性的CIK细胞,最后静脉回输入病人体内,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E)的成熟度和激活性。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PBM).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0U/ml、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500U/ml.体外培养7d。然后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0ng/ml,体外培养3d。培养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两次DC的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PBM经GM—CSF和IL-4诱导培养7d后,细胞成簇,表型为CD8322.6%、CD8655.5%、CD11c36.1%、CD643.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13.4%;加入TNF-α培养3d后,细胞表型为CD8381.5%、CD8699.3%、CD11c98,8%、CD64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83.3%。结论:GM-CSF和IL-4诱导培养PBM7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TNF-α继续培养3d后.DC成熟度高,激活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干扰素α(IFN-α)和TT-1(一种蜂毒肽的类似物)联合用药的抗肿瘤效果,并初步研究联合用药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机制。创新点:为了增强蜂毒肽的抗肿瘤效果,本课题组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合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TT-1。该研究第一次将蜂毒肽类似物和免疫细胞因子IFN-α联合使用,并通过实验证实联合用药可以通过激活免疫调节来增强TT-1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首先通过MTT实验验证TT-1对HepG-2/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接着建立HepG-2/Huh7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TT-1+IFN-α的体内抗肿瘤效果;使用anti-asialo GM-1抗体消除自然杀伤(NK)细胞,验证NK细胞在联合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验证TT-1对HepG-2/Huh7细胞MHC I链相关分子A(MICA)表达的影响,并用实时聚合酶联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对其机制进行探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考察TT-1+IFN-α是否可以增强NK细胞对HepG-2/Huh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最后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考察TT-1+IFN-α联合用药对肿瘤组织中MICA和NKG2D的表达量的影响。结论:MTT实验表明TT-1可以在体外有效地抑制HepG-2/Huh7细胞的增殖。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显示TT-1+IFN-α联合用药比TT-1单独给药更能有效地抑制HepG-2/Huh7移植瘤的生长,但是在消除NK细胞之后该效应明显减弱,说明TT-1+IFN-α的抗肿瘤效应是通过NK细胞特异性介导的。TT-1不仅可以上调肿瘤细胞表面MICA的表达量,而且可以减少可溶性MICA的分泌;进一步研究表明,TT-1通过抑制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 10)的表达来阻止MICA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细胞毒性实验表明,TT-1+IFN-α可以显著增强NK细胞对HepG-2/Huh7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TT-1+IFN-α联合用药可以明显增加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表面MICA和NK细胞NKG2D的表达量。综上所述,TT-1+IFN-α联合用药可以通过增强MICA和NKG2D的相互作用达到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台盼兰拒染法,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 22肿瘤细胞在体外的直接杀伤作用;通过小鼠H 22实体瘤模型,以体积和体重变化为指标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 22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超声激活血卟啉在体内体外对H 22肿瘤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OMT)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BV2小胶质细胞株,实验分为对照组(Con),细菌脂多糖(LPS)组,OMT实验组。应用western-blot检测OMT对LPS激活的BV2细胞HSP60的影响,ELISA检测OMT对HSP60和TNF-α释放的作用。结果:LPS组中HSP60的表达及HSP60、TNF-α的释放都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加入OMT后,这些因子的水平都明显降低。结论:OMT可能抑制通过HSP60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80年Rosen berg首次报道: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可以杀伤NK细胞抵抗的多种自体和同种、新鲜和传代的瘤细胞而不杀伤正常细胞。近年来,我国对LAK细胞也进行研究,认为LAK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我院从1991年8月份开始采用自体LAK细胞回输法,治疗乙型肝炎、肿瘤患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应用情况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离CH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树突状细胞(DC),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分析评价冠心病(CHD)患者DC的功能状态,结果表明,CHD患者DC处于激活状态,此可能是CHD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环氧化酶2(COX-2)在间歇性循环牵张力作用下诱导大鼠终板软骨细胞退变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胰酶消化法获得大鼠终板软骨细胞,用FX-5000T仪器给予终板软骨细胞施加10%牵张力、0.5Hz、8h/d的力学刺激诱导终板软骨细胞退变,实验中设对照组(无力学刺激)和实验组(10%、0.5Hz、8h/d力学刺激),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二型胶原分泌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软骨细胞中HIF-1α、COX-2的m 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大鼠终板软骨细胞给予一定力学刺激后出现退变改变,软骨相关合成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实验组中HIF-1α、COX-2的m 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COX-2在力学诱导大鼠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中表达水平均增高,进一步推测其与椎间盘退变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是一类内生的、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RNA。研究表明,miRNA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个体发育等生物学功能,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miRNA的产生、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CH1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调控细胞周期时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ROS)的作用机制。创新点:构建了稳定表达PGC-1α的CH1细胞株,并系统地研究了PGC-1α调控细胞周期是通过ATP和ROS调节CyclinD1和CyclinB1的行使功能。方法:以慢病毒质粒pBABE为载体构建了PGC-1α稳定表达的CH1 PGC-1α细胞株(PGC-1α),同时转染空质粒pBABE作为对照(PB),结合RNA干扰CH1 PGC-1α中PGC-1α的过表达(Si),测定了ATP和ROS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细胞周期和免疫印迹检测了CyclinB1/D1的表达,并进一步分别用寡霉素抑制PGC-1α细胞中的ATP生成,用H_2O_2处理细胞以增加外源ROS水平。然后检测ATP和ROS改变后,对CyclinB1/D1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明确ATP和ROS是否参与PGC-1α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GC-1α的细胞株(图1和图2a),与PB对照和RNA干扰PGC-1α比较,过表达PGC-1α具有升高ATP、降低ROS和促进细胞周期的作用(图3和图4)。进一步用寡霉素抑制ATP合成后发现CyclinD1明显下调(图5),而加入H_2O_2增加外源ROS后发现CyclinB1显著上调(图6)。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PGC-1α调控细胞周期是通过升高ATP水平抑制CyclinD1表达和降低ROS水平促进CyclinB1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机体初始免疫反应和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至今对猪DC的了解较少.本研究从猪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分别加入150ng/mLpGM-CSF和100U/mL pIL-4,体外培养6 d后诱导出大量DC,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其细胞表面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呈毛刺状.猪DC的体外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许多病毒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对胃癌细胞拓朴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培养,加入丝裂霉素后5h和10h后采集细胞,进行光、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h组形态变化不明显,胞核中TOPOⅡα含量减少;10h组,细胞器减少,质膜破裂,其胞质与胞核中TOPOⅡα表达明显减少。结论:丝裂霉素对BGC-823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途径之一可能与抑制TOPOⅡα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其中除了编码基因,还包括大量不同类型的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lnc RNA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正在被深入研究,在NSCLC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最近,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致癌lnc RNA:LINC00152(又被称为细胞骨架调节RNA)。LINC00152在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上调LINC00152表达已被证实在体外能促进NSCL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且在体内能促进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本文综述了LINC00152在NSCLC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C)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有许多树突样或者伪足样突起,可以递呈抗原、激活T细胞,介导免疫耐受,当机体受到外界侵袭时发挥重要防御作用.骨性关节炎发病的典型表征是软骨的退行性病变,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DC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DC与骨性关节炎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右美沙芬(DM)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及热休克蛋白60(HSP60)在DM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BV2小胶质细胞株,分为对照组,细菌脂多糖组,(LPS),实验组(DM)。Western-blot检测DM对LPS激活的BV2细胞HSP60和Caspase 3的影响,ELISA检测DM对HSP60释放的作用。结果:LPS组中HSP60和Caspase 3的表达及释放都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加入DM后,这些因子的水平都明显降低。结论:DM可能通过HSP60信号通路途径阻止小胶质细胞的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