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鸣惊人”,意为只要大叫一声,就可以让四方惊骇。一般比喻人有大才,大作为,平常不显三露四,而一里有所动,就可以作出一番惊人的大事业。这一成语见于多种典籍。《韩非子·喻老篇》: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鸟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  相似文献   

2.
默沉的种子     
正一位哲人说过:沉默是一种修养,一种历练;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沉默是一种德行,沉默凝聚着力量,酝酿出光辉。但沉默是金吗?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战国时,楚庄王即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有人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后来楚庄王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整顿朝纲,兴修水利,广揽人才,于是国  相似文献   

3.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楚庄王,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二十二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  相似文献   

4.
淳于髡     
正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篇目淳于髡①者,齐②之赘婿③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④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  相似文献   

5.
段媛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61-16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在施教过程中就提出"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本文将对墨子"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论述,同时从这一教育思想中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不叩必鸣"这一教育方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相似文献   

7.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相似文献   

8.
释“政”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勾践灭吴》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政”的解释不够严谨,略有瑕疵,请看其文:“……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姓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此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字,教材中注释为:“通…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7,(Z2)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10.
《春秋左传》所记襄公十一年鲁三桓"三分公室";昭公五年"四分公室",是春秋史中的重要事件,凡先秦史教学、讨论古史分期及研究先秦经济、军事、思想史者,都要涉及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左传》中与此事件有关的史料,古今学者的解释多有出入,甚或大相径庭.因而,在梳理诸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左传》有关记述的本意,弄清史实,实是引据这一史料的前提.本文仅就《左传》有关三桓分公室的史料中几个主要问题简要地谈一些看法,请史学界同志匡谬.兹将《左传》中有关的记述撮录如下:"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诅诸五父之衢.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左传》襄公十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