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其中文中的“第一要著”的“著”字怎么读?颇为难了不少的人。如有人读为“要zhù”的,有人读为“要zhāo”的。本想求诸课本,是疏忽还是回避,总之书中没有加注,查身边的词典,也无“要著”的词条。但“要著”从意思上似乎不难理解,是…  相似文献   

2.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发生了变化。”根据前文内容我们知道,“那时”指作者留学仙台期间,“那地”即仙台医科大学。那么,“我的意见”是什么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课中的一条注释(为了简便,不作抄录)告诉我们:原来鲁迅本打算学医,“以教治象我父来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但后来,他发现学医只能医得了国人的肉,却医不了他们深受创伤的灵魂。于是改变了初衷,决定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挽救国人的灵魂。而他认为,“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很明显,“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即  相似文献   

3.
张文学 《成才之路》2009,(10):95-95
在当代文学史中。鲁迅先生对农民、知识分子、妇女问题十分关注。他曾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凡是遇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当然要推神,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在鲁迅的笔下,从对社会冷眼相待的狂人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从被生活折磨得如同木偶的闰土到义无返顾的刘和珍……所有形象都代表了病态社会中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共同特点,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对妇女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妇女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介     
温传安 《现代语文》2006,(8):123-123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未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化的精神……”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一段有前“弃医从”原因的解释,也是先生一生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1949-1966)的文艺政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基本价值指向,“十七年”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十七年”文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其倾向是在强化文艺的政治功能和阶级斗争功能.这种倾向的非科学性和不稳定性,是跟当时知识分子政策的非科学性和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政治形而上逻辑和左的倾向,也受到了党内有识之士和文艺界的抵制.因此,“十七年”的文艺成就还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灌输者,学生也能在课堂上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天堂”,笔者以为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我理解的鲁迅的精神——无私而无畏,绝望而顽强的战斗着的精神界战士形象。鲁迅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原本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幻灯片事件”引起了他的反思,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面向21世纪,历史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我以为,首先得抓好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系列和概念系统,打好知识基础;二是充分运用课本、教参里的现有材料,去认识和理解史实,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有了上述前提,我们就可在“创新”与“实践”上有文章可做。其主旨我以为主要指“质疑”和“提出不同观点”。先说培养学生质疑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能力,绝不仅止于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和合理运用基本史实。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为现在的孩子不懂感恩,“这是我应得的,不然你们为什么要生我养我”,这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前不久在尚德实验学校听一堂公开课后,让记改变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杂文《文艺与革命》中,主张文艺创作“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他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但也要求不要忽视技巧,而且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说明这个道理:“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鲁迅的小说创作就达到  相似文献   

1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丰子恺先生在《我与弘一法师》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信仰格局。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当前,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已势在必行,而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又该如何担负起这一重任,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呢?这是许多人都在探讨的问题。我个人以为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改变以往政治课教学中的空洞说教,脱离实际,使学生不信服的做法,而真正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不回避矛盾,努力做到政治课教…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八年四月四日,鲁迅在《文艺与革命》一文中,针对某些革命文学家鄙薄写作技巧的倾向,提出文学作者应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持招牌.”他说,“一说‘技巧’,革命文学家是又要讨厌的.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团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几年之后,他在写给李桦的信里,更明确地指出:“来信说技巧修养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不错的,现在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在致陈烟桥的信里又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在其他的书信和文章中,鲁迅多次表明这一观点,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希望文学作者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努力钻研写作技法,掌握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张海清 《双语学习》2007,(5M):59-59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以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圆圆是一个性格内向、心思细腻的小女孩.一日入园时,她眉头紧锁着对我说“老师,我害怕!”我想当然地以为她在家看了恐怖的动画片或视频,就安慰她说:“别害怕圆圆,电视里那些怪物都是假的.”我以为这样就能安慰她的情绪,但是这种状况到午睡时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严重了,圆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小便.我劝她赶快睡觉,没想到她“哇”地哭了起来.看到这种状况,我把她抱到一边,问她为什么睡不着.  相似文献   

16.
论文艺对道德的涵载与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既具有审美和认识功能,又具有教化和激励功能,但文艺的这些功能只能是通过寓于生动形象和具体事件之中的思想、精神与道德形态而加以实现的。因此,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文艺作品,在本质上都应当和必须是道德与文明的集萃,是思想与精神的升华,是美与力的体现。否则,对于文艺来说,便是悖论。因为文艺的思想和道德特征,文艺的文明本质,是文艺自身的法则和规律使然,而决非外加的负累,这就决定了文艺一定要涵蕴和体现文明与道德,一定要担当扬播文明与道德的载体和介体。  相似文献   

17.
在首届全国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作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学术报告,其中“多渎书学习就能使你精神充实,幸福成长”的渎书箴言让我记忆深刻。如何才能让教师在阅读中幸福成长?笔者以为管理者们开展的读书活动要扎实有效。如何实现有效?“四大策略”给力有效阅读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中谈到李叔同出家时,说道:“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9.
胡艳 《成才之路》2009,(36):42-42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谁都知道要改变!但究竟要改变什么?改变到什么程度?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策略进行改变?大家的答案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认为,要从改变自己的目标定位开始!“到位带来效率,越位带来混乱。”(叶澜)(我以为,将“越位”改为“错位”更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没有目标。每堂课有目标,从备课的文本资料上看,有的老师的“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