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 设计意图 教学本课,可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情”字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音像展示的真实情境中,在课文生动凝练,细腻传神的语言材料中,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碰撞中,受到心灵的熏陶,使自身情感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与作者情感的脉搏形成强烈共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运用以下七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录音、模型、图片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以此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有关春天风光的多媒体课件,悠扬的乐曲,芳草如茵,鲜花烂漫,春风拂柳、游鱼戏水,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这样的情境,容易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旬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  相似文献   

6.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投入,至关重要。为此,课始一定要努力创设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  相似文献   

7.
1.本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要着力通过多种方法营造出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诗。真正走人文本,感受洋溢在诗行里的美好意趣.使学生产生对儿童诗的喜爱,并在诗的余韵余味中展开想像,仿创一首儿童诗——《大海做梦了》,引领学生初涉儿童诗的美好殿堂。所以,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在本节课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小珊迪》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贫穷凄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悲惨的命运催人泪下。课文语言虽质朴无华,但极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典范课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必须富于激情,而且这激情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充分抒发内心的伤感、同情、怀念、崇敬等感情,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根据课文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首先播放电影《三毛流浪记》片断,指名学生谈一谈观看电影片断后的感受,然后顺势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教师导言):在一百多…  相似文献   

9.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读有各种方法 ,审美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读法。本文试图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审美阅读。1.情感导读 ,以情激情。由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单纯化和浅层化 ,小学生在初涉课文内容时 ,不可能直接进入课文所营造的特定情境 ,去感受课文丰富生动的情感和美感蕴含。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示导和启发 ,使学生产生与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相一致的感情 ,让学生带着真挚浓郁的感情进入课文中的情境 ,感悟课文的情与美 ,从而产生以情激情的效果。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课文蕴含着悲壮…  相似文献   

10.
复习课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型,然而,很多教师要么是让学生读课文、背单词,形式单调,气氛沉闷,课堂了无生趣,使复习课失去了复习、巩固、拓展提高的实效;要么是将复习内容割裂,让学生在堆砌的情景中转来转去,丝毫感觉不到情景的生动与真实,学生在这种堆砌的情景中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缺乏学习的热情与激情,抑制了语言  相似文献   

11.
情境教学是教育者依据一定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教育环境,并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感,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从而使学生乐学。在一堂课中,要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教师首先要善于“煽情”,能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于激情的教态与语言激发学生情趣,鼓励学生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绐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一小节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了如下情境:打出开追悼会的幻灯片,其中有鲁迅先生的遗体,有前来开…  相似文献   

12.
权云 《甘肃教育》2013,(24):94-94
《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地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融人到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语言要饱含深情,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气氛.“以情激情、以情燃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人情入境地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是一节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的课;是一节既能丰富学生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智慧的课;是一节能让学生获得广阔思维空间的课。这样一节课,单靠老师的语言讲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丰富的多媒体的利用,让这样的课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常客,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闷沉沉的语文课堂顿时充满阳光。一、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思维,升华了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去感受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故事 ,一段历史 ,一个情境,其中包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创设一种情境 ,正是从文中的字词句篇出发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去感受 ,从而加深内心体验 ,使知识、智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丰碑》一课悲壮感人 ,但距学生实际较远。于是在第二课时一开始 ,我便进行情境的创设 :“上节课 ,咱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 ,一支红军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儿狂风呼啸 ,大雪纷飞。”(边说边几笔勾出一座巍峨的雪山 ,同时播放北风呼啸…  相似文献   

15.
《友爱残疾人》(北师大版)一课是情感型课文,课文图片内容和文字材料简单,但图文中却蕴涵着丰富而复杂的道德情感。教学中,我们结合课文的图文材料,创设了动态的、正反对比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思品课教学中的情绪感染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思品课教材内容新颖活泼、可读性强、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的特点,积极诗化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思品课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把握《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编排意图,从挖掘思品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把思品学科真正变成对学生实施德育工程的载体。一、针对课文不同类型,辩证挖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1故事型、推进型课文要抓住细节描写,挖掘情感因素这类课文,往往通过一段话、一…  相似文献   

17.
<正>每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运用最多的是在欣赏课中用视频介绍作品,音乐作为背景。我认为,一节有很好立意的美术课,一定是一节美的课,是能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课。那么,这种课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高中美术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一、对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情境是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环境。美术课是人文学科(新课程对美术课的界定),因此,只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只有叩击到学生的情感区,学生才容易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也才能够达到作者情、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四情融通的最佳境界。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师只有先练好情感教学五字功,才能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和激情洋溢的语言开启学生情感的阀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要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真正达到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使课堂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教师就应把握教材,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创设平等与自由对话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情境;适当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20.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来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