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润滑介质和摩擦配副属性角度出发,利用MPV-20B型屏显式摩擦试验机,对40Cr-复合橡胶水润滑轴承摩擦副和40Cr-铜合金油润滑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温度变化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润滑条件下,40Cr-复合橡胶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转子线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温度波动不大;油润滑条件下,40Cr-铜合金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试验载荷的增大而增大,温度也随之升高;相较于金属油润滑轴承,橡胶所具有的良好的对异物埋没性使橡胶水润滑轴承的摩擦系数更小,套筒的结构特点及水的物理性质使橡胶水润滑轴承的温升更低。  相似文献   

2.
激光织构GCr15钢油润滑摩擦磨损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P-75F型半导体泵浦激光打标机,在高碳铬轴承钢GCr15表面进行了激光微织构加工,然后在MFT-5000型多功能在线测量材料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织构试件进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研究了方孔、圆孔和三角孔微造型的面积率、孔深等几何参数以及载荷、摩擦副往复运动频率等工况条件对油润滑条件下的GCr15表面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润滑条件下存在最优的微造型面积率和孔深,使GCr15造型表面的摩擦系数最小、磨损量最少,载荷越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越大,摩擦副往复运动频率越大,摩擦系数减小,磨损量增大;圆孔织构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方孔和三角孔织构表面。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风电主轴滑动轴承及其材料在实际工况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频繁启停和不同润滑状态下功能的滑动轴承摩擦磨损模拟试验装置,完成了试验装置中频繁启停功能实现的软硬件设计。上、下试件材料分别选用聚醚醚酮和GCr15钢。先后开展了试验机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验证试验、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恒转速摩擦磨损试验以及不同润滑状态下的频繁启停摩擦磨损试验,并进行了相应的摩擦力、磨损量和摩擦温度的测量,试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试验装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摩擦副表面摩擦带电机制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带电研究和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带电研究,提出了目前摩擦带电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并认为在纳米级加工中,有效应用外加电场对摩擦的影响,是提高加工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静液挤压过程流体动力润滑状态形成的条件,推导静液挤压过程工件与模具表面间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Reynolds 方程和塑性加工润滑理论推导了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和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由临界速度计算公式所计算出的理论数值和实验所测数值基本吻合,该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可作为静液挤压过程中是否形成流体动力润滑判据;润滑油膜厚度的变化往往对工模具表面间的摩擦系数、挤压过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工况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工模具各参数的数值以使得油膜厚度值达到一个理想的数值,从而对静液挤压过程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大同市永和新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Φ1 .8× 7m球磨机为例 ,运用弹流理论分析了在正常工况条件下 ,球磨机齿轮传动的齿面润滑状态可实现变粘度弹流润滑 ,并进一步分析了润滑剂和润滑方式的选择是保证弹性流体动压油膜存在及厚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静液挤压过程流体动力润滑状态形成的条件,推导静液挤压过程工件与模具表面间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Reynolds方程和塑性加工润滑理论推导了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和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由临界速度计算公式所计算出的理论数值和实验所测数值基本吻合,该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可作为静液挤压过程中是否形成流体动力润滑判据;润滑油膜厚度的变化往往对工模具表面问的摩擦系数、挤压过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工况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工模具各参数的数值以使得油膜厚度值达到一个理想的数值,从而对静波挤压过程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浅析工程机械柴油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及润滑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常见故障为机油耗量过大、压力偏高或偏低、温度过高等.建立完善的润滑管理体系,加强日常维修保养,可延长发动机寿命,提高工程施工机械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Brinkman模型,用Elrod算法计算微我荷含油轴承的润滑状态,揭示多孔质材料中润滑油的渗透度对轴承性能的影响.发现大渗透度下,轴承几乎丧失承栽能力,而渗透度小于一极限值时,对润滑影响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渗透度条件下,摩擦系数随载荷的下降而上升,当栽荷大到一极限值时摩擦系数趋向稳定值,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与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陆勤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6):38-38,46
本文阐述了轴承配合面磨损产生的原因,采用表面处理的方法改善轴承摩擦副表面摩擦、磨损与润滑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分析和探讨近年来在润滑材料和润滑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润滑材料方面有绿色润滑油、离子液体、液晶润滑以及固体添加剂在润滑脂中的应用等;润滑技术方面有纳米润滑技术、颗粒流润滑技术和油雾润滑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微量润滑对不锈钢切削温度的影响,通过304不锈钢的微量润滑车削实验,利用自然热电偶测量切削温度,以切削深度、切削速度、进给量为变化因素,探明不锈钢在干切削、传统润滑和微量润滑(内喷)及微量润滑(外喷)切削条件下的切削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切削温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干切削、MQL(外喷)、MQL(内喷)和传统润滑;切削参数越小,MQL和传统润切削滑温度差异越小,切削速度对切削温度的影响要大于切削深度和进给量;MQL系统设置对不锈钢切削温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腐蚀下浸渍石墨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石墨密封和核主泵水润滑石墨轴承为应用背景,针对浸渍石墨材料,研究烧制工艺和销盘配副下的摩擦磨损.通过控制工艺主参数烧制温度,制备了3种石墨化程度的试样;销盘配副试验结果表明:干摩擦状态下,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加,试样的摩擦系数降低、磨损率增加;在腐蚀环境下,石墨化程度小的试样在pv为30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未腐蚀时变化不大,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加,试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增加,磨损量约为无腐蚀情况下的2~3倍;随着声口值的增加,石墨的磨损率显著增加,摩擦系数降低.研究得到的基础摩擦学数据为密封和轴承浸渍石墨材料和工艺的选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油膜很薄的情况下,边界效应对弹流解的影响很大。论文主要研究了钢-钢工况下,边界效应对油膜压力、厚度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板料变薄拉深过程中的润滑与模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常见的两种变薄拉深方法的状态,指出要克服板料与模具接触面间由于强烈的摩擦造成磨损、烧粘,卡咬使模具失效。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润滑。章较详细的论述了变薄拉深时的润滑的机理,并通过易拉罐DI(Drawing and Ironing)加工工艺介绍了该产品成形时的润滑和模具设计。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润滑油添加剂进行了改进实验研究。新的添加剂配方适用范围扩大,性能有所提高,新的添加剂不仅对钢-钢摩擦副效果明显,同时对钢-钢摩擦副也有好的抗磨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润滑及清洁度对滚动轴承寿命的影响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应用滚动轴承新的寿命计算方法对不同工作条件(润滑和清洁度)下轴承寿命的对比计算,来论述润滑与清洁度对轴承寿命影响的程度,证明合理润滑与密封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行研制的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对内燃机活塞环-缸套进行了摩擦磨损实验,主要测试载荷、转速以及润滑方式对摩擦副磨损的影响,应用称重法测量活塞环的磨损量,结果表明:在极限载荷下,活塞环的磨损量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加剧;若转速较低,难以形成润滑油膜,磨损加剧;必须使摩擦副处于一种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状态,才能降低磨损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弹性体/金属配副在硬质颗粒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分析有无颗粒及颗粒尺寸大小对摩擦学特性的影响,为橡塑密封设计提供参考。创新点:基于橡胶O型圈常见失效机制,模拟橡胶密封圈在颗粒介入时的摩擦磨损行为,探讨硬质颗粒及其颗粒尺寸对橡胶/金属摩擦配副的影响。方法:1.采用球/平面接触方式,开展丁腈橡胶/金属(316L)配副在Al2O3颗粒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通过考察摩擦系数时变曲线、摩擦副磨损形貌及其损伤机制等特性,揭示Al2O3颗粒对丁腈橡胶/316L不锈钢配副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结论:1.Al2O3颗粒进入橡胶/金属摩擦配副明显降低摩擦系数、硬质颗粒的犁削作用,加剧金属偶件的磨损;2.大尺寸的Al2O3颗粒能嵌入橡胶基体并加速橡胶的磨损,对金属有微切屑作用;然而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颗粒反而减缓橡胶的磨损;3.在有无颗粒和不同颗粒尺寸的情况下,橡胶和金属均表现出不同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唐雄 《华章》2009,(11)
在概述了切削液的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冷却润滑方法在切削过程存在的不足;指出在探索绿色冷却润滑方法方面的进展,提出在环保健康意识提高的大背景下,少、无切削液加工技术将是金属加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