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专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功利意识较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滞后。相应的对策是:逐步转变专业教育的观念;制定激励政策与评价制度,引导优秀教师开展通识教育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实行独立管理。  相似文献   

2.
刘英 《青海教育》2013,(9):81-8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宁慧霞 《英语辅导》2011,(2):90-91,218
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动摇了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方向,导致学生思维匮乏,缺少人文关怀。本文在归纳人文通识教育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内涵,提出应从观念、制度、课程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来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通识转向。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通识教育。把生态学教育纳入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使高校全体本科生接受生态科学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整体提升我国未来社会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生态意识。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中设置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设计了不同学科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提出无论是以生态学学科教育为主,还是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其目标都要使学生在掌握或了解生态学原理的同时,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5.
台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在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到吸收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新能力,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值得大陆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和素质不高,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和测评不求实效以及课程结构单一等问题,致使地理教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素质,重塑新型园丁;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测评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课程结构,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7.
高校灾害防御意识教育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旨在探讨通过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灾害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救观念,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迫切需要广泛开展灾害教育以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是实现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防灾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但做好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更是除思政课程外的每位学科教师的责任。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旨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因此,初中地理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外与学生交流;无论是校内教学及考试试题设计还是与学生一起校外研学,都应全程适时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被视为“无用之学”的通识教育,在开启心智、激发智慧,为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增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方面,有着专业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中的功利主义的泛滥,在我国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工具化、课程设置碎片化、师资匮乏、管理缺位等诸多问题。为化解这一困境,独立学院应当在意识上树立大通识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定位上明确以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在管理上走专业化道路、在教学形式上引进优质网络课程以拓展课堂。通过这些举措,挖掘并实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通识课程的涵义及通识课程《生活中的化学》产生的背景,阐述了非化学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通识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非化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载体和实质支撑,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基本的公民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科技大学鼓励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力求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探求精神以及公民意识。通过核心课程项目的开展,香港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对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浅谈通识意识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凡  李蓓 《高等理科教育》2010,(6):55-56,96
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主要有两大模式,这些模式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培养通识意识,有助于形成通识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主体觉醒、培养群众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师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通识意识对于弥补实践模式的不足具有普遍适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对学前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学前教育通识人才大势所趋,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跨文化通识课程开设现状,提出理论和实践教学双管齐下的方针,通过开设不同层次的跨文化通识课程,推进跨文化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泰州4所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调查得知,近一半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说明在高校落实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已经刻不容缓。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开设通识课程并把知识产权纳入通识课程教育,以求建立学生正确知识产权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核心途径。就通识课程概念的界定、通识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及通识课程的改革思路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核心素养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巧用数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开展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引发学生的同情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