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古代西亚常被视为人类文明史的开端,但课堂讲授中以专题板块为主的教学体例让学生们在主观上对古代西亚的历史产生了割裂感。因此,文明交往的视角应该被引入古代西亚史的教学理念中。基于文明交往理论,楔形文字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文明发展轨迹和特点,其内部诸文明也相互交往。这种区域整体性视角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世界古代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古代西亚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
文明形态论从人类的文明或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编纂中的一种方法论。尽管文明形态论的很多观点不为我们所赞同,但却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一直是笼统的说法,它应该是以教学为交往实践的特指关系,且是工业文明下社会的共同关系,因为教育是工业文明下普遍的生活方式,不是农耕文明下普遍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过渡时期,师生关系和社会的一切关系一样,都带有激进与保守二重性.现代化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学为交往的实践,还原老师和学生都是人,建立师生之间人与人的契约伦理关系,是教育的"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彭树智先生用儒家学者的眼光,用半生时间完成了《文明交往论》,它体现了一个儒家学者对人之本质的理解,对世界交往文明化的渴求与期盼。在“构建和谐世界”的今天,它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必将有利于促使世界人民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西亚北非是文明起源形成较早的地区之一,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学科分化的影响,学界关于这一地区的研究往往以单个文明为核心,忽视了地区范围内各个文明之间不同交往关系的意义。单就古埃及文明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研究而言,学者们经历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传播论、帝国主义理论、多中心理论的影响和转向。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以古埃及文明与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整体上观察西亚北非地区各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往交流,可以发现各个文明或多或少与周围文明进行着各种交流,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以野蛮的方式留下惨痛历史教训,和平发展繁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7.
淡化阶级斗争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影响,推崇文明史观所折射出来的史学内涵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业已发端.作为新生事物的教学改革,改革涉及的文明史观核心地位的确立、教改细节的完善以及历史教学论界的支援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困境.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想落到实处,就需在提高文明史观理论阐释力、细化教改诸环节以及挖掘历史教学论领域研究热情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小约翰·柯布等人提出的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后现代生态文明论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理据,以量子物理学为科学依据,它反对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是深刻的、全面的,但难免有其失当之处。有批评者把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划归“退守论”。本文认为,后现代生态文明论仍属“超越论”,而“升级论”则亦可被称之为“修补论”。超越论与修补论之间的根本分歧是关于现代性的分歧,也是关于理性进步信念的分歧。现代性的理性信念奠基于牛顿物理学,而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正在凸显一种承认不确定性的新理性。超越论与修补论之间的分歧是深刻的。深刻的分歧和真诚的辩论或可促进双方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9.
濮阳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代建筑、石刻、近代史迹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等,为濮阳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濮阳市应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按照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打造一批重点历史文化园区;以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以古今黄河河道为纽带,打造生态观光走廊。遵循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原则,充分展示和有效利用濮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教学交往理论问题的研究缘起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蓬勃兴起,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教学“交往论”研究的脉络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教学交往论的历史发展,教学交往论的内涵与特点,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教学交往与课程改革,教学交往论与师生、生生交往等,并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学科结构与研究边界,成为研究教学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支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结构维度看,包括不同文明特色论、东西文明互鉴论、文明冲突超越论、文明进路多样论等内容;从叙事维度看,采用了贴近现实、根植历史、面向未来、体现辩证思维等方式;从特征维度看,呈现了追赶时代潮流的世界全景透视、体现主流价值的人类命运关怀、注重自身发展的自觉自信精神、兼济共赢发展的共建共享愿望等特性。全面审视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发展趋势,而且对回应和澄清"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非控制性提供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2.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历史教育中受到普遍关注。为适应新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从前以阶级分析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为主,现在则引入新的历史观指导教学。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文明史观的认识和理解。一、什么是文明史观文明史观由来已久,肇始于  相似文献   

14.
从时间的维度看,自文明起源始,以商业贸易和人员往来为主的和平交往就是不同文明间关系的主流,暴力冲突只占极小比例;冲突是古文明交往的另一种方式,在冲突中,古代诸文明间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扩大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推动了四次大的文明复兴运动,其中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中国文明是人文文明,其基本特征是以辩证理性为指导,与多元文明相融合的创新精神。中国文明的复兴将对世界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在实践方面,对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历史合力论"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又不忽视经济因素与其他诸多要素的多元互动的观点表明: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物质前提,经济建设仍是重中之重,同时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非经济因素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辅助条件,其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这几方面因素相互协调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智能时代的教学论研究因在“技术”的语境中守护“人性”而表现出一种集体研究心态,即教学论研究的人文情结,表征为追求生命心智发展的教学过程观,凸显非认知性交往的师生关系观和彰显个体精神自由的定制学习观。源于“人性-技术”二分的思维方式,技术偏见导致人性固化、知识育人回应乏力和历史文化根基缺失或是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的困境所在。以开放、发展和关注全体生命发展的立场,将技术纳入人性,促进规范升级,根植历史文化,重构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的人文追求,不失为一条可取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8.
教学以交往为基本形态,其发生、运行、演化须依照交往有效性之路径展开。基于教学哲学的视角,在当前的教学论研究中,“交往”的本体论价值表现在教学存在、教学本质研究中,涉及教学实体、活动、关系等问题的方方面面,其认识论价值通过对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出来,而其价值论价值,则体现在对生成的、演化的、历史的、宽容的人文发展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树立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1):127-128
如何让枯燥的经济史变得生动、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认识理论为指导,尝试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本真。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对难点进行"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从文明视角审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需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文明转型的宏大历史视野中去考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文明转型的中国方案,实质是构建一种新型文明观。新型文明观新在人类优先的理念,新在以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共赢为内容的公共性超越资本逻辑的私人性原则和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原则,新在以共赢多赢原则取代零和博弈的你输我赢原则,新在以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互鉴、包容、对话取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固化论、文明隔阂论。这种新型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文明力量,为世界向何处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