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根据教师在此过程中认识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把握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浅层教育观念的形成、实践操作形态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理论形态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四个阶段。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其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助于在实践中有效地促进教师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教育制度源于人的教育实践、教育交往实践,教育制度是处于教育交往实践过程、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的创造物。教育交往实践的需要、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教育制度可变革的根本动力,并不存在超越于人之外的教育制度创造主体。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物,教育实践、教育交往实践的时间性、历史性决定了教育制度的时间性、历史性,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对自身进行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交往实践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始终存在于人的发展过程中。交往实践在思想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使人的思想观念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实现人的本质意义。交往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理念,人的思维和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交往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前苏联教育科学发展史上,存在着“确证性实验”和“形成性实验”两大类型的教育实验。“确证性实验”只是在传统教学教育体系框架之内确证或者验证传统的教育科学结论,而阿莫纳什维利所开展的教育实验,是“形成性教育实验”,其前提是要有科学假说,并依据这一教育科学假说建构一个崭新的实验教学教育体系,在此基点之上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总结过程,形成具有普遍规律性而又能广泛实践的施教理论体系,从而具有一定的教育革新意义。阿莫纳什维利也因此被人称之为“教育  相似文献   

6.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考察了教育知识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概述了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 ,分析了它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并对它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的问题 ,并就“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 ,希望有助于重构 2 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育操作思路是人对教育活动的理论构思,是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从结果上看,是一个既有合理性论证又有应用原则的教育操作模式的形成,从过程角度看,则是一定主体在一定教育观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是一定主体面向“教育怎么做”的创造性活动。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要求有一定的动力条件、认识条件和方法条件。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过程是围绕着教育操作模式的构建展开的,具体表现为教育操作模式的构建、合理性论证和操作原则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大学人才规格的形成过程是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将受教育塑造为特定人才的过程。人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合理性,传统人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培养高规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传统人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走向新人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在不断深入发展,针对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遵循实践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可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根据不同层次设置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进程。为了适应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文件准备、教学场地、装设备准备以及教员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估工作与以往理论教学的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参与性观察与访谈对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教师进行了研究,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展开讨论,发现在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过程中,学校课程实践与校外课程实践无论是在知识存在的形态、知识的社会基础、知识存在形态与社会基础的关系上都存在着差异.两种课程实践分别影响着学生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同时又为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相互补充与融合的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1.
受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知识经验单向度传输的活动,教育学成为形而上的探究教育本体存在的"唯理"之学。从教育具有实践生成性的本质出发,坚持教育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以教育实践为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把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教育主体创造性发挥人的生成性本质去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走向实践的教育学,是克服当前中国教育学发展瓶颈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思维是一个新教育理论范畴。所谓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在教育思维中的统一是必然的,其实质是人的意识功能在教育认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论异步教学的教育本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研究教育本质着手,在充分探讨各种教育本质观的前提下,提出了异步教学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是引导人参与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精神是使教育是其所是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的本根与基质.教育精神的阐释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和教育创新具有较大的价值和作用.教育精神的阐释,以精神的本源性为基点,以教育的本质、价值、历史、实践、使命为维度.教育精神就是对教育自由的体认与保障,对教育之乐的认同与享有,对教育权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教育正义的张扬与形塑.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关系思维视域中的教育“图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元对立思维、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处理方式,在关系思维的视野中,关系的存在是一种本体的、完整的和无条件的存在,其实现方式是二元而不两分,关联而不简单转换,超越而又包容的。从关系思维的角度理解,由教师与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基本关系构成的教育“图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与社会倡导教育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理论特征、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其联系则体现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正确认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倡导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常态教育的进程,凸显了教育的非连续性,也暴露出了我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短板。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在疫情期间的教育实践启发我们,要重新认识教育本质,即教育目的要凸显学会生存,教育过程要凸显复杂系统,教育资源要凸显天地人事,教育品质要凸显成人成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教育的问题不能单纯在认识领域解决,必须要在实践领域探索。西方当代实践哲学将视域从认识领域转向实践领域,从研究认识的可能性和条件转向关注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我们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根源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教育管理是一种自由实践的审美创造活动,因为教育管理蕴涵着美学精神,即自由与和谐。从状态上看,自由和谐的教育管理就是美的教育管理;从过程来看,美的教育管理实践是复归人自由本性的实践。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既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指向人性的解放、对话与交往、批判与反思以及道德伦理的观照,同时又内含着博弈论的科学机理,追求一报还一报的合作双赢以及自我控制与道德自律。对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和机理分析,可使我们更加接近教育管理审美创造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