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交待不清     
课本第 14 3页 :“西晋末年 ,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 ,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 ,俘虏晋怀帝 ,杀死官民几万人。西晋迁都长安。3 16年 ,匈奴兵又攻入长安 ,西晋灭亡。”刘渊进攻西晋和匈奴兵占领洛阳之间缺少必要交待 ,过渡突兀 ,很容易误认为刘渊率匈奴兵占领长安。“匈奴兵”一词内容不具体。实际是刘渊的儿子刘聪于 3 11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交待不清$安徽省全椒县马厂中学@何泽九  相似文献   

2.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3.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4.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316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灭晋。整个王朝存在仅五十一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下的短命王朝之一。秦朝和隋朝也属短祚,但由于相继出现的是汉、唐两个极盛的时代,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资总结,故研究秦、隋短期灭亡的原因自来就为人所重视。对西晋则不然,它的速亡作为一个历史现象而存在,不大为人所注目,缺乏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西晋之速亡,一般认为是世家大族庄园经济发展造成的,因为庄园经济反映地方势力的膨胀,本身就是离心的因素。这种结论有它一定的正确性,但却失之笼统。实际上,西晋灭  相似文献   

5.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一些游牧民族,逐渐走向定居的农业生活,陆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北方的民族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辽宁、河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到处都有大量的内迁少数民族居住,据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讲,内迁的匈奴、鲜卑、  相似文献   

6.
刘渊于西晋"八王之乱"之时,乘势在西河郡举兵反晋树起中兴汉室的旗帜。刘渊之所以打出兴汉旗帜而不是恢复昔日的匈奴游牧政权,主因是其与匈奴上层贵族均已汉化。当时内迁的匈奴贵族已经与汉士族大夫无异,他们要起兵建立的政权一定会是中原王朝式的。同时,刘渊可以凭借兴汉旗帜来号召天下有志于反抗晋朝的汉、胡贵族与民众共图大业。  相似文献   

7.
匈奴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纵横数万里、上下近千年的时空范围内,繁衍生息,有声有色地创造了历史。匈奴族虽然没有留下用本民族文字记述的系统的历史资料,但是匈奴族的史学发展和历史意识应该是悠久而丰富的。从葬俗与祭祀祖先活动中可以反映出匈奴人重视历史、追思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中国北方的草原岩画,与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有关,其中尤以匈奴族最为重要;匈奴民族也用民歌的形式传颂民族的历史;匈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使用汉字和结绳契刻等方式记述历史。  相似文献   

8.
匈奴——公元前三世紀——前二世紀,匈奴分布在河套、阴山以北一带广大地区。最盛的时代,东曾达朝鮮边界,西拓地到西域边界,北面到貝加尔湖附近,南面完全占領河套。公元前133—119年之間、汉帝国与匈奴之間,經过三次战爭,把匈奴約束在河套、阴山以北广大沙漠地区。一世紀中期,匈奴連年发生旱灾和蝗灾,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內部又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服从东汉政府,迁入县城內居住,北匈奴向西迁移。南匈奴內迁居在河套以南,山西北部一帶,三国时代曹操为更好的統治他們,把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居在今山西的汾阳,祁、隰、忻、文水等五县之地。总数約有数十万人。汉族統治阶級对內外的各族人民,一貫施以殘酷的剝削与压迫、到西晋惠帝时代(290—306),严重程度无以复加,并且西晋统治阶級內部发生争夺战,更加深  相似文献   

9.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历史》第一册《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节教材头绪较多,内容复杂,教材讲到的有: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流民起义、西晋的结束、东晋的建立,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等许多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一都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淝水之战这两个问题上。本文着重谈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在东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于苻秦,一度出现过相对稳定局面,至淝  相似文献   

10.
"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楼子·志怪篇》、《器准图》、《冤魂志》是南北朝时期写成的三部小说,笔者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梁承圣二年(553),《器准图》成于北魏中兴元年至东魏元象元年间(531-538),《冤魂志》成于隋开皇元年至十一年间(581-591)。  相似文献   

12.
受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西晋文人在生活中谄媚权贵、豪奢侈靡,但在诗歌中又表现出高洁的人格和对隐逸的希企。西晋诗歌的隐逸倾向在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隐为贵"的审美标准,使得诗歌中对隐逸生活的描写趋向审美化和精美化,并在诗史上初次实现了诗歌中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13.
周艺  高远 《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97-101
"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之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变乱爆发的原因,史学界有三种流行的说法.本文详细地研究分析了史料,认为这三种说法均难以成立,并提出了"八王之乱"根源于西晋士族政治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新说.  相似文献   

14.
金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在统治过程中迅速汉化,并以华夏正统自居。金代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词也成为词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金词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大定、明昌词是金词走向成熟的阶段。其作品中的华夏正统意识与对宋代词风的继承皆表明金词深受汉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诗学批评史来看,金代诗学的几种批评形式出现了一些重要新变。诗话相对冷落,却体现出远离宋人诗话、独立发展的倾向;论诗诗逐渐兴盛,以七绝为主流形式,元好问、王若虚的论诗绝句是论诗诗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影响深远;《中州集》等选本及其相关的诗人传记,完善了选本这一批评方式,发展了评传这一新型方式。金代诗学批评形式的这些新变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为背景,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由秦汉早期初创阶段向隋唐成熟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