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旧世纪之交的十来年,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正在进行着静悄悄的学术转型,其标志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正在由“女性”而转向了“性别”。由此,女性文学文本与男性文学文本甚至历史文化语境构成的“巨型文本”,将作为互为参照比较的互文本被纳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性别的双性视角,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的话题,回到日常生活,也许能够有效地争取两性平等对话与男女主体间性的和谐。性别视角应是双性视角,应避免对性别视角的过度阐释。论文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入性别关键词所带来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例,阐明了以女性主体性为价值支点进行文本解读的创造性,多文本互文性解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4.
由于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理论背景的界定,因此关于“女性文学”的内涵,目前文学研究评论界有四种观点。观点二的唯性别论、女性题材论和观点四的唯性别论、女性意识论占大多数。笔者认为女性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人物的作品均称之为女性文学;狭义上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并称之为女性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之一.男女两性的性别和谐又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都在呼唤两性和谐的构建.两性和谐是社会理想,同样也是文学理想、写作理想.本文以性别为视角,试在分析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性别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阐明女性文学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巩茗珠 《山东教育科研》2014,(12):I0009-I0009
文学翻译的构建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翻译批评主要是指针对具体的文学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给出的评论。本书作为国内较早的以“文学翻译批评”冠名的理论著作,体现了研究的准确性,对该领域的研究起了示范作用。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了批评。作者还围绕翻译批评领域中的“文学翻译批评模式”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女性写作的繁荣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日趋成熟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初步具有了性别政治和文化建构的意义。一部分作家、作品力图超越女性身份去表现性别问题之“外”更为“广阔”的现实与历史。陈染从个体经验出发,摹写女性撕心痛楚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寻求女性主义语境下的角色定位,追问自身的存在焦虑,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国境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超越意识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8.
“躯体写作”是世纪之交女性文学中最有争议的话题。其意义在于躯体写作的主题化具有文学史和性别革命的双重价值;其误区别在于躯体写作不仅有女性自我身体崇拜倾向,而且有彻底欲望化表现的倾向,其原因在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模仿和不合时宜的“嫁接”。  相似文献   

9.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0.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文学是阶级与政治泛滥、性别有意识解构的“父”性政治特权时期,也是男性“文学父权”神话之笔蔓延、创造隐喻意味及传统意象的特殊阶段。阶级和性别的结合,并非证明性别比阶级更具特权性,只是对传统神话的分析批判多了一层视域。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通过探索女性学教学法,帮助女大学生消除性别角色刻板观念,逐步培养体现性别公平的现代性别意识。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五四”女性散文作为“五四”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它从女性视野出发,建构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女性散文文本,真诚的体验、悲剧美的追求。悲剧美的追求、柔婉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抒情结构与手段等,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构筑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女性形象群体.李汝珍在作品中对女性的赞美超出了<女戒>的樊篱,将女性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予以观照,多维度、多层次地表现她们的各种才能.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文学批评标准。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17.
周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文中以“人生的教科书”与“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周扬文艺思想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推行过程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女权社会主义者对男女不平等原因的论述,分析当代中国妇女问题。本文认为造成中国当代妇女问题主要表现层面是男女不平等问题的原因,不是阶级、政治的,而是经济的原因、是男权统治传统积淀到今天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学与世界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关系上,陈Chun等主编的《比较学概论》中的“比较学”定义有不绵密之处;范伯群等主编的《中外学比较史》中对歌德的“世界学”言论的阐释游移不定;雷马克所罗列的“比较学”与“世界学”之间的细密差异未必尽然;约斯特把“比较学”是“有机的世界学”的说法过于主观。从国内目前比较学与世界学研究现状看,“自觉的比较意识”从理论和方法上刻意的提出,并非仅仅是比较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世界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后不但理应如此,而且本该如此,只是学界将其冷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