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前人对《易经》的注释仅仅重视文本意义,而忽略了圣人伏羲所设的卦的预言功能。朱熹著书《易学启蒙》阐述他的卜筮理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卜筮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实践方法。在朱熹看来,卜筮与修身休戚相关,但卜筮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朱熹将卜筮“理性化”和“神圣化”,从而为文化传统体系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前人对《易经》的注释仅仅重视文本意义,而忽略了圣人伏羲所设的卦的预言功能。朱熹著书《易学启蒙》阐述他的卜筮理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卜筮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实践方法。在朱熹看来,卜筮与修身休戚相关,但卜筮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朱熹将卜筮“理性化”和“神圣化”,从而为文化传统体系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杨天才 《天中学刊》2006,21(6):33-35
朱熹认为《周易》是“古之卜筮之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远远不是什么“卜筮之书”了,虽然如此,《周易》的富赡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与以“蓍”为工具的卜筮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蓍”也就在《易传》里被赋予儒家的道德观和特殊的哲学内涵。这是因为“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易》学思想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理逻辑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4.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熹毕生致力于诠释《论语》,他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朱熹强调《论语》蕴含了深刻的圣人之道,他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提升了《论语》的哲理化程度,使《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朱熹对诠释《论语》提出了“玩味”、“切己”的要求,以期达到“浃洽”的境界。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他更重视的是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6.
评朱熹“随时变易”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易》主卜筮,是抗衡程《易》主理的《易》学家。其思想自成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六爻之时,以当天运”,主观模写世界及其规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形象认识世界的方法,圣人用得它,众人也用得它。这个方法在促进认识发展上,有重要理论意义。尤其他看重《易·乾》三、四两爻,教人识时识位,既要有进德修业、“乾乾夕惕若厉”的耐心,又要有“一跃而起”、“跳得便上天去”的勇气。然“飞龙在天”,则“大亨利于正”也。有清醒的头脑,并认真付之于实践,则是始终不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齐桓晋文之事》里有“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一句。这一句如此断句(即在“觳觫”后点断,把“若”点归“无罪”),大概是从宋代朱熹开始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在“觳觫”二字后注曰:“觳,音斛。觫,音速。觳觫,恐惧貌。”显然,朱熹认为“若”不应与“觳觫”连读,而应与“无罪”连读,所以他在“觳觫”下作注;如果他认为“若”应与“觳觫”连读,那他的注必然在“若”之后。从朱熹以后,各种版本都沿袭此解,高中课本选文也是这样断句。笔者初读时就觉得“若无罪”很别扭;后来读杨树达著《古书句读释例》和《词诠》,杨的断句为:“…  相似文献   

8.
南宋朱熹注的《诗集传》是一部有很大影响的书,明清以来流传极为普遍,如此朱熹对《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也随之深入广大读者的认识。朱熹之说出,一般学者大多摈弃了郑玄之说,①而以朱说为依归。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词也。”朱熹从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南宋以后历代反动统治者一样,崇拜孔孟的卫道士朱熹,鼓吹朱熹的所谓“待人”哲学。他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兰本,拼凑了一个《四书集句》,叫嚷“中庸之道…合理”,用孔孟的反动道统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的世袭王朝制造理论根据。为了深入批林批孔,彻底清算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必须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进一步揭露《中庸章句》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11.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正> 三、易与占对于占,《尚书·洪范》曾有过记载:“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又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可见,“卜筮人”是一种脱产的宗教职业者,当稽疑之际,可以向他们寻问解疑的途径、方法及其结果,而且还要把握“三人占,乃从二人之言”的原则,意即不可相信一个人卜筮的结果,而是要三人同时卜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作定夺。由于卜筮的结果与事实常有不符,到春秋之初,卜筮在人们心中便发生了动摇,故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记载。占也是《周易》的一个方面,是出于对未来吉凶悔吝的怀疑而采用的决策手段。在《周易》作者看来,世界是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但他们又力图探索出一个能预知未  相似文献   

14.
《文选》是唐代及以后文士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渊薮,阅读《文选》也就成了大家学习前代文学作品的必经阶段。朱熹认为李白“始终”学《选》诗,并继而评价其诗“所以好”。朱熹对李白学《选》诗所强调的“始终”,具备“自始至终、一直”和“归根结底、根本上”的双重含义。同时,他基于复古立场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又因其“道文一贯”的学术思想而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  相似文献   

15.
蔡清乃明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易学家,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蔡清认为,《易》是以道义配祸福的经书,不同于术数之书,这是对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实属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16.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论朱熹的“美刺之辨”》一文(载《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汉宋《诗》学的原则分歧,充分肯定了朱熹《诗》说的历史意义。但朱熹《诗》说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人非议的是所谓“淫诗”之说。朱熹去序《诗》者的“美刺”之后,认为孔子言“郑声淫”即“郑诗淫”,《礼记·乐记》所谓“郑卫之音”即“郑卫之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史上,朱熹的公私观是比较系统的,也是他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以前,人们尚未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所以现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将探讨朱熹公私观的含义,公私观与君子、小人的区分,提倡官员秉公从政等。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朱熹公私观的含义 由于朱熹是在讨论“公”与“正”、“公”与仁”的关系时阐述公私观的,因此我们首先介绍他对“公”与“正”、“公”与“仁”关系的主张。 朱熹在解释《论语·里仁篇》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时,说:“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2)当门人  相似文献   

18.
朱熹论读书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生于闽之延平,祖籍安徽婺源,他是宋朝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封建时代“正统派”的大教育家。 朱熹信奉孔学,五岁读《孝经》,十九岁成进士,到六十九岁罢官还乡,五十年中在外作官五任,并曾一度做了宁宗皇帝(赵扩)的老师。朱熹在做官期间,曾创办过同安县学,重修白鹿洞书院,亲自拟订“白鹿洞学规”,修复岳麓书院,提倡州学县学,推行移风易俗的教化,编著小学大学的教本《小学书》、《童蒙须知》、《经筵讲义》等,特别是他的《四书  相似文献   

19.
李觏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易论》之中。在《易论》中,他把《易》从神学迷信的唯心主义藩篱中解放出来,并给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一再申明,他所著的“《易论》十三篇”,是根据王弼对《易》的注解来引伸和发挥自己的思想,即“援辅嗣之注以解义”,其目的是为了“急乎天下国家之用”和使“人事修而王道明。”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刘牧著的《易数钩隐图》大加删定,指出这种学说是“释人事而责天道”,是“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的妄谈之说。因此,他极力主张禁止这种邪说的泛滥流行,不使其祸国殃民。他所著的《易  相似文献   

20.
《红旗》杂志一九七三年第十期《论尊儒反法》一文指出:“卖国贼林彪也吹捧孔子,大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公然标榜要学朱熹的‘待人’哲学。”对于朱熹“待人”哲学的反动实质,以及林彪吹捧朱熹“待人”哲学的罪恶目的,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彻底批判!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我国南末时代人,是孔孟之后反动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孔孟和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理”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