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多义词、同音词和兼类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初学者在理解和使用时往往容易混淆。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几个不同的意义又互相有联系,这样的词叫多义词。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叫同音词。读音和形体相同,意义有联系的多义词中,有些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表示两种以上的概念这种词叫兼类词。由上述概念定义可知,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同音词是数词同音,而兼类词则是一词兼有几种词性。多义词的多项意义之间互相有联系。转义是从基本义派生出来的;同音词(无论异形同音或同形  相似文献   

2.
谈谈兼类词     
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功能,且意义相同的词.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是兼类词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它还受欧化语法、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影响.由定义可知,判定兼类词要遵循同一性、经常性和多功能性三条原则,从而将兼类词分为形、动兼类词,名、动兼类词和副词、区别词兼类三种.兼类词这一复杂的语法现象有待于我们今后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名动词在汉语语法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词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名动兼类词的调查表明:所谓的名动词这一概念是既不具科学性也不具实践性,甚至还容易导致词类系统的混乱。在使用大型语料库对所谓的名动词进行了专项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所谓的名动词实际上是一种语法隐喻,是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应将其标注为名动兼类词。  相似文献   

5.
现代英语等分析语在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的概括词因转类而衍生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兼类现象)自20世纪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成为各个理论阵营争论的焦点,其中动名兼类尤甚。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形态学或句法学角度出发,对于兼类这种跨越形态学、句法学和词汇学(词典学)的课题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对于现代英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即语文词典)中的动名兼类现状更是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以自建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词类标注数据库"为基础,研究词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表征策略。结果显示,动名兼类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较为普遍,动名兼类词条占整部词典所收词条的5.8%,接近动词词条的比例;OALD-8所收录的2670个动名兼类词条中,严格意义上的兼类词为2285个,其余385个为同形词;在严格意义上的动名兼类词中,52.12%的词条设置了自指义项,其自指义项的表征呈现多样化特征,有助于满足学习者用户的编码需求。  相似文献   

6.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这是古今汉语都有的,比较起来,古汉语的兼类词更为常见。古汉语里“使”的使用频率很高,它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词类、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语法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兼类词。下面首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谈谈“使”的读音、词性和词义。  相似文献   

7.
兼类词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单类""倾向兼类""兼类"三个阶段,"倾向兼类"是从临时活用的动态状态向具有新意义且独立使用的静态状态过渡的阶段。在确定是否兼类的问题上,应适当使用溯源法,即语义探源,因为不考察词的最初词性,就无法确定是否转类、兼类。而判断是否兼类主要是依靠频率统计法,当两种词性的分布比例在频率统计的边缘时,可以考虑意义是否发生变化,如意义已经分化,则为兼类。根据以上原则可分析,"腐败"是名、动、形兼类,并且趋向转类;"衰败"是形容词倾向兼名词类。  相似文献   

8.
兼类词是指有些词。经常具有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点,而基本意义紧密关联。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鲜见,例如: ①他今天病了。 ②他得了一种病。 例①“病”是动词,作谓语。例②“病”是名词,作宾语中心。两者的词性虽不同,但都含  相似文献   

9.
0 给汉语的词分类,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读音相同,书写形式一致,词汇意义相关,而语法功能迥异的词,如“锁、锄、病、左、破、忙、领导、发明、精神、矛盾、丰富、密切”等。这些词到底是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语法类别,还是由相同的书写形式记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分属于不同的语法类别?目前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说法是:象“锁门”的‘锁”和“一把锁”的‘锁”这类词,因其读音相同,书写形式一致,词汇意义有一定联系,是“一词多类”的”兼类”或“跨类”词。这种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立说者囿于书写形式的圈子和西洋语法的框架,昧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在语法学界有人也察觉到了这种说法的不合理,譬如丁声树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但是有时侯一个词可以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应该作为两个词看待。”①这样认识问题本来颇有思致,但在表述上前后抵牾,说服力也就因之而削弱了。朱德熙先生说得更明白,他认为完全有理  相似文献   

10.
一、“写到”与“写道” “写到”与“写道”两词读音相同,用法、意义却迥异。“写到”,指写文章时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其中的“到”是“用做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写到”后面不可以用冒号标示。而“写道”,是表示“写”:“道”在其中只是作为词缀。“写道”如果是直接用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的内容,其后用冒号;如果是间接引用,则多用逗号。例如:  相似文献   

11.
汉语量词是我国汉语中十分活跃而又极普通的一种词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作为实词的组成成分之一存在于词类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汉语量词有两种:计算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动作行为的是动量词。动量词指“次、趟、回、顿、阵”这些词。表示时间段落和某些表示器具的名词常被用来表示动量(玩了一天、住了一年、咬了一口、砍了一刀)。然而在传统英语语法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那些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及少量表示动作的词都划在名词之列。虽然英语中量词没有像汉语量词一样成为独立的词类,但并不妨碍量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英语中的客观存在(包括动量词)。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临时出现于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而成为一种活用,或由于这种活用的广泛使用而成为一种兼类,而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发生这种游移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从《吕氏春秋》来看,不仅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名词可以活用,具有高依附性的典型名词也可以活用。依附性的高低是指名词所表示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关联的紧密程度。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五种转喻模式反映了活用的模式和动因。动名之间活用的不平衡性则反映出汉语动词性可能的历时变化。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各国的语言文字是其文化的载体,翻译就是把不同两种的语言文字进行相互转化,使其文化能相互交流,译者之所以在翻译中会碰到难题,大部分原因是,原语所承载的文化的文化信息不同于译语的文化信息。例如,两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以及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角度,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英译本为例,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复合动词能否兼属名词的界限“X不X?”的框架对于区分一般的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确是很有用的。能填入这一框架的,是动或形,反之,便是名词。可是,凡从动词转成的名动兼类词,由于兼有动词性能,故必能放入这一框架中。因此,这个框架不能鉴别名、动兼类词。“(D[区别词]+M[量])X”的框架只能说明所有名词均能填入X位,但是,其他非名词也能填入,如“一场争斗”、“一种锻炼”、“一些摇动”、“一个猛冲”、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1.1 现代维语词类体系中存在许多种类型在复杂结构体内同时呈现出双重词类属性的词,我们把这些词统称为“两性词”。1.2 “两性词”和以往语法学中所说的“兼类词”都指具有双重词类属性的词,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所谓“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种词类属性,但在每一具体使用的场合只体现出一种词类属性的词。例如,[快来]中的是副词,(手脚麻利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临时出现于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而成为一种活用,或由于这种活用的广泛使用而成为一种兼类,而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发生这种游移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从《吕氏春狱》来看,不仅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名词可以活用,具有高依附性的典型名词也可以活用。依附性的高低是指名词所表示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关联的紧密程度。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五种转喻模式反映了活用的模式和动因。动名之间活用的不平衡性则反映出汉语动词性可能的历时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翻译方式,但是,有人对此不甚明了,以致在对它进行判别或翻译时,产生了模糊认识或不能灵活翻译。看到课文注释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注释为“削弱”时,就对它的使动用法产生怀疑。在翻译使动用法时,一律使用“使……动”的格式,从而显得有点生硬。现从高中课本中选取数例,例说…  相似文献   

18.
多音同义词,是指汉语中一个词有两种读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类词在表情达意时由于意义相同而又读音有异,很容易误读。其实,多音同义词的读音是有“章”可依的,它们往往根据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句法功能来表示不同的读音。下面试举几例: 薄,读“bó”,又读“báo”,都有物体不厚的意思。这个词的读音应根据其不同的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而定。①当“薄”构成联合式合成词或在成语中出现时,应读“bó”,如“薄弱”、“浅薄”、“淡薄”、“日薄西山”等。②当“薄”构成偏正式或主谓式合成词时,应读“báo”,如“很薄”、“不薄”、“薄纸”等。③当“薄”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时,“薄”的  相似文献   

19.
一“以至”与“以致”读音相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很有差别。“以至”的义项细分有二:一是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递增或延伸,相当于“直到、至”;二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之深而形成的结果。两种意义的“以至”有时也都写作“以至于”。“以致”连接表示因果的分句,上文说明事态的发展、变化,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形名兼类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归纳了两典形名兼类词标注分歧类型,并进而探讨标注分歧缘由,认为词类标注完全可以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义项排列应在坚持历史顺序的同时结合频率顺序、义项分合要保持义项内部语法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