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和作家个人的原因,马致远的杂剧多取材于古小说,用曲笔来反映社会现实。这里的所谓“小说”是就其广义而言的——泛指神话寓言、笔记小说、传奇话本、宗教故事、民间传说等。 《汉宫秋》是表演“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但与正史所载的昭君和亲不同,它是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和唐人《王昭君变义》的基础上,又吸取其他历史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见。”“匈奴入朝求美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相似文献   

3.
《内蒙访古》(作者剪伯赞。载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最末一段,是作者为反驳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的观点而写的。整段文字在气韵上,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理直气壮的感觉。但如果对其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有一处不容忽视的逻辑错误。说它“不容忽视”,是因为它不仅违背了逻辑判断的规律,而且也影  相似文献   

4.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条道路就有可能是昭君出塞的线路;二是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曾处于分裂状态,匈奴分裂和一统的历史时期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三是《汉书》中对朝贺西汉的匈奴右皋林王东渡黄河返回匈奴的这一记载,确认为汉匈官方交往线路的重要节点;四是《汉书》关于奉车都尉班伯到定襄护卫昭君夫婿复株絫单于入境的记载,作为推论的重要线索。五是根据昭君于正月出塞的时间背景,认为东渡黄河的线路海拔较低,相对温暖,可以避开春寒料峭的气候。  相似文献   

5.
自晋人葛洪以至近世,《西京杂记》作者问题众说纷纭,历代形成六说,分别为:刘歆说、葛洪说、吴均说、萧贲说、无名氏说、集体编纂说。在概述、分析历代诸说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葛洪《西京杂记跋》,并结合对刘歆修史、葛洪个性学识以及晋人潘岳、刘琨诗歌运用《西京杂记》事典等资料的考察,认为《西京杂记》是作于刘歆而经葛洪抄录整理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7.
芸芸 《今日中学生》2023,(14):18-21
<正>《西京杂记》是一本讲述西汉帝国逸事的笔记小说,书名中的“西京”意为西汉都城长安。经过汉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西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百年的辉煌。《西京杂记》的作者像是一个满肚子都是精彩回忆和故事的长辈。当你随着那文字沉潜入书中,你会发现,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经曲作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加以谱曲写词,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它的内容丰富动人,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词曲结构严谨规整,旋律悠扬婉转,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恢弘大气和婉约凄美完美融合,运用两种乐思,勾勒出丰富、耐人寻味的旋律曲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王昭君。下面是我对演唱《昭君出塞》这首歌曲的分析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史书之中、前人笔下及马致远《汉宫秋》之中的昭君出塞故事相互比较,指出马致远的《汉宫秋》乃是借此故事敷衍杂剧,以抒发民族恨、故国思、爱国情,确为借古讽今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  相似文献   

11.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2.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13.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4.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建国几十年来已有不少论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对昭君出塞的动机问题,仍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并由此涉及到昭君的伦常观,本文将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的解除秘计是和亲之策的序幕。昭君出塞是由当时的汉、匈形势决定的,是汉和匈奴双方最高领导做出的明智决策,也是符合汉和匈奴双方人民利益的正确决策。自请出塞是昭君人生的伟大转折点,是昭君优秀性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认为昭君出塞的真实情形与绝大部分诗人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那时的汉朝非常强大,昭君出塞并不是因为汉朝的军队或者统治者无能的无奈之举,也并不是因为昭君出塞后,汉匈才停止了对峙。但是.昭君对于汉匈和平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莫衷一是。归纳起来,诸家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以为《西京杂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刘歆。此说始于晋朝的葛洪,信从者较多;二是以为作者其实就是葛氏本人,葛洪说是刘歆,殆故作狡狯耳。此说出自唐人段成式、张彦远,后人多疑之;三是以为作者是萧梁时的吴均。此说亦出自段成式,然与吴均同时之殷芸在奉敕编纂《小说》一书时,已多次征引到《西京杂记》,假如《西京杂记》是吴均所撰,殷芸不会不知道。故后人多不取此说,但王力先生赞成之(以上三种意见,俱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以上三种意见虽各有所据,却皆无确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随着时代变迁,昭君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历朝历代的昭君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可以汇集成一部昭君文学史。其中,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在整个昭君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京杂记》对西汉的自然景色、宫室苑囿、生活用品,以及西汉人的审美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记载,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从《西京杂记》中的审美世界可以看出,西汉皇家的审美情趣具有精致化、奇异化、诗意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西汉皇家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0.
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汉唐时代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经常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加强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了。特别是昭君出塞,由于王昭君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故后世也称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了得到西汉王朝的支持,使部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结果王昭君被送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