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中,圣经意象和象征是其经常使用的手法。着重讨论《喧哗与骚动》中比较突出的几个圣经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结合其在《圣经》里蕴涵的意义,以此说明圣经意象在威廉.福克纳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大量运用《圣经》神话原型与象征意象,使作品超越具体故事情节和时空的限制而上升到涵纳整个人类存在的高度,成为了一则探讨人的命运和现代人的精神出路的“现代神话”,反映了福克纳对人和社会所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丛林中》与《喧哗与骚动》分别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两部作品的主体都是由叙述者的话语构成的,但两者的多角度叙述却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喧哗与骚动》通过四个人的反复叙述,故事的真实面貌得以还原,读者在克服作者设置的阅读障碍后也会体验到一种新的审美感受;而《丛林中》三个当事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叙述,却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于艳华  周萍 《教书育人》2009,(11):112-112
《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具有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显得扑朔迷离,有的部分的确如痴人说梦,但实际上它通过一个南方庄园主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原有的社会体制正如康普生家族一样分崩离析,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6.
W.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之一。神话因素的运用是福克纳作品的一大特点。他的《喧哗与骚动》被推为20世纪杰出的意识流小说。但许多读者对该小说的无时空性和神话因素感到难以理解。以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为基础,从圣经原型人物分析角度出发,探讨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与圣经中人物的置换与对应,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赏析作品的新视角,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福克纳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倩 《现代语文》2006,(6):88-89
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他擅长用神话模式和宗教典故把作品构筑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重要著作《押沙龙!押沙龙!》(A b s a l o n,Absalon!),《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就直接或间接取名于《圣经》的故事;《我的弥留之际》(As I LayLying)中的葬礼行列又能使人联想到《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那漫长而神圣的灵魂跋涉;名作《喧哗与骚动》(TneSound and the Fury)中引证了大量《圣经》典故,作家有意无意地对圣经文学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希翼借此来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内容。一人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我国研究者对它十分重视,1980年以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福克纳研究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模式,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反讽色彩,揭示了美国南方精神文化的衰落。从结构、人物、意象等方面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神话原型,能深度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怀着无限悲凉悯恤描绘出的康普生一家的受难图。他摒弃传统小说全知式细节描写,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阴暗混乱的“意识流”上。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更替,捕捉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多侧面立体地凸现人物,揭示精神极度空虚苦闷的西方“现代人”的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13.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 ,书中象征手法的使用绝妙无比 ,令人称奇。论文通过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 ,探讨书中象征的作用以及运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指出正是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 :人物更加丰满 ,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 ,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运用多种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及实验性艺术技巧,在文学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女主角凯蒂这一隐含的中心,展示福克纳创作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看似逐渐消失的凯蒂,实为各个叙述者的指向中心,形成叙事多元的美学效果,为更深刻理解小说人物隐含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喧嚣与骚动》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多视角、象征、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揭示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落过程。本文拟从《喧嚣与骚动》第一章即班吉篇,通过浅析这部分的功能及写作技巧,来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对讲述形式作了大胆试验.在这部杰作当中,形式显然是为功能服务的.采取多角度叙事、意识流或者内心独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和人物的忧郁、矛盾或骚动的内心世界.该小说需要加以表现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作品主要的内容,但心理世界也是应该与更大的历史、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班吉篇中班吉、凯蒂和康普生太太的言语与行为。这些不同的言语和行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美国旧南方家庭关系和其中的感情纠葛,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旧南方社会中理想与现实、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在小说的写法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运用"意识流"手法,在发掘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刻画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流露出福#克纳作为南方作家内心深刻的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扛鼎之作,小说的语言呈现出非理性的、不受制于任何逻辑思维秩序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式特点。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给读者阅读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困难。但是,小说的译者李文俊在翻译该小说却尽力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特色,做到了"译照原文",但又不是简单的把原作模糊混乱的语言死译过来,做到了"乱中有序"。文章拟从多元系统理论解释李文俊采取该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该翻译特点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