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全岛自贸区的建设需要国际化人才的支撑,高校则担负着为自贸区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海南全省高校中占半数以上,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与自贸区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相比,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从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思考出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单纯英语专业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云南省试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新形势,指出云南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自贸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加强对自贸区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既是自贸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自贸区人才建设正确方向,打造自贸区核心优势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基于自贸区人才多元化与知识化、国际化与投资化、流动性与集聚性的特征,构建"一平台"即政、产、学、研、商综合平台和设计"六机制"即统筹总揽与综合管理机制、分类管理与精准服务机制、定期联系与动态更新机制、悉心培养与高效使用机制、准确定位与长效保障机制、创新方法与定期教培机制的维度,加强对自贸区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相似文献   

4.
蔡亮  秦川 《教育与职业》2012,(17):20-21
在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高地"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承担着人才集聚战略高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的重要角色。广西地方高校必须从更新办学观念、破解课程设置难题和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5.
深化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改革,是福建省"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的必然要求。面临福建自贸区建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认识高校作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主阵地的意义,坚持需求导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三合作"、评价体系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上寻求突破,不断提升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的专业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6.
三十多年来,陕西学界致力于立体式打造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基地,在专著、论文和大型集体攻关项目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充分证明了“把陕西建成司马迁研究基地”建议的正确性。在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陕西学界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基地建设:一是培养后续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继续建立完善“《史记》学”;三是充分调动政府、高校、民间各方力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钱逸昀 《教育评论》2014,(3):123-12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国际化日益普遍,"人才强校"战略成为诸多高校的共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则是实施该战略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浙江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办高校在经历了规模扩张特别是升本之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当前如何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一所学校的面前。作者认为:目标发展战略、规范管理战略、特色培育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情感和谐文化战略等"六大"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创新与实践基地建设关系到创新型国家战略、大学生培育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在自贸区(港)建设过程中也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与实践基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以海南省为例,提出了自贸区(港)视域下高校科技创新与实践基地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闫斐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2-223
人才引进工作是高校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陕西省政府"四个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对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普通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涉及的层次,分析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和解决方案,以期对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间的人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导致高校人才市场出现人才评选已显频繁、人才头衔几近泛滥、人才流动产生失序、学术失德事件频出等不良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刺激,二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推动,三是人才自身发展的诉求。有效治理高校人才市场需从人才流动调控机制、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管理制度、人才薪酬制度、科研诚信制度以及学校战略引导等方面完善人才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仅要培养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而且要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要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高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准确把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构想,为高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为适应海上新丝路建设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形势,文章对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背景下的涉外人才需求进行客观预测,以广西高校为例,对目前广西高校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判,并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就涉外人才在海上新丝路建设背景下的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即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做好涉外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构建涉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共建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人才的培养,高端人才结构优化策略选择是推进高校发挥地区特色、院校办学优势、学科特色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SWOT分析法对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端人才战略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显示,地方高校在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综合分析地方高校高端人才战略重心应加快推进整合资源+互动合作的高端人才交流策略;构筑科研氛围+激励考评的高端人才保障战略;构建政策支持+学科优势的高端人才引才战略;完善区位优势+产学合作的高端人才培养战略。  相似文献   

15.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和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高层次人才稀缺背景下,各高校都面临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发挥既有人才作用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自觉从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主题、环境营造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切实做好高校的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以及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需求。近年来,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难题,如高学历人才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难以简单区别、基地的人才储备投入与人才输出效益不成正比、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与"红色规章"矛盾、超前储备人才与学科专业调整的矛盾等。为此,要着重进行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中的策略转变和战略择抉。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人才引进、培养培育、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从人才管理、创新载体、政策保障等方面构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特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区正式在郑州挂牌,河南自贸区如何与"一带一路"对接成为当前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相互关系,即:"自贸区"为"一带一路"提供支持,"一带一路"促进"自贸区"的升级;其次,本文从交通、物流、农业、工业四方面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确定"一带一路"下河南自贸区的运行基础;最后,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自贸区的定位,提出河南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是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大发展战略。本文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院校发展的关系,梳理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探索进程,并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校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如何结合高校党组织自身特点,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认为,要想在高校党建科学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必须牢牢把握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创新这一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