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在蒙古地区的创立和推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蒙古王公年班制度的发展变迁不仅与清王朝的盛衰兴亡相始终,而且也是清朝对蒙政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清朝对蒙政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议叙议处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各级官吏实施的奖惩制度或考核办法。在《理藩院则例》中 ,对蒙古王公也规定了明确的职责权限、严格细密的奖惩条款 ,优者议叙 ,劣者处分 ,旨在加强对蒙古王公的控制管理 ,以求得北部边疆的安定与统一。但在实施过程中 ,议处往往可用曾获得的奖励抵消 ,以维护其封建特权 ;议叙则可用捐输银两驼马获取 ,变成搜刮钱财的行为。这必然导致蒙古王公的贪婪、封建朝廷的腐败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论述了北洋政府于1912年10月在长春召开的第一次东蒙古王公会议的背景、内容、经过及其影响。第一次东蒙古王公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洋政府统治在哲里木盟的正式确立和蒙古王公们对共和的态度由反对到赞成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起义后满族亲贵被迫同意清帝退位,而蒙古王公担心语言风俗不同,难以见容于汉族,仍然态度强硬地尊戴清室,反对共和。由于革命党人不断地阐述其民族平等思想,宣传“五族共和”,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的态度终由抵制转为认同。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政府在内蒙古设省,推行盟旗与省县并存的政策,各盟旗被分割在省县之内。德王为了抵制省县方面对蒙古封建王公权利的限制,发动了百灵庙“自治”运动。本质上是由蒙古封建上层发动的以维护封建王公制度和封建特权为宗旨的运动,但它是在反对民族压迫和维护民族利益的呼声中产生的,所以在蒙古族各阶层中引起了较大震动,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运动本质和国民党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决定了德王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结果是蒙政会成立,实权仍然控制在国民党自治指导长官手里,没有达到“高度自治”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拉拢和收买德王,使其走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历史证明,封建王公发动的“民族自治”只能是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蒙古王公表传》,全称是《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功绩表传》,一般均写作《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文译作。又作《钦定蒙古王公列传》,通常简称《蒙古王公表传》,或称《王公表传》。《王公表传》一书,中国清代学者早有研究,并有论述,有些方面还是较为深刻的。国外学者曾作过简单介绍。本文仅就所接触的史料,对《表传》的编纂情况、体例取材和成书年代及其版本等,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7.
新政时期,肃亲王善耆对蒙古面临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维系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王公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蒙古问题上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试从善耆考查蒙古事宜、调补理藩大臣和筹蒙要策等方面,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沙俄操纵的外蒙古首次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曾于1911年首次宣布独立,中国历届政府均未予以承认。根据“中俄声明”和《中俄蒙协约》,外蒙古于1915年进入“自治”阶段。1919年,中央重新对外蒙古行使主权。外蒙古的首次独立是沙俄乘中国辛亥革命政局动荡之机,策动外蒙古封建王公分裂中国领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对蒙古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的实施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通过蒙古封建王公实施间接的统治,这样既维护了蒙古封建统治者的传统特权,又实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有效控制。蒙古地区是当时清王朝可靠的后方和维持其大一统的重要的稳定因素。鸦片战争以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蒙古的封建王公贵族虽然仍旧是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统治的支柱,但同时他们也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或者成为外国侵略者拉拢和收买的对象。在外来  相似文献   

10.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与第一批蒙古王公议员的产生以及各地咨议局的成立,对蒙古地方传统的制度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些筹备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历史人口初探(17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族人口在清朝初期约217万,较明末稍有回升。但由于清朝统治者长期实行削弱蒙古族力量的政策,1840年后我国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蒙古族人口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清末降至172万。民国时期因外蒙古独立,我国蒙古族人口减少54万以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蒙古族人口为131.6万。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虽略有增长,但各地并不平衡,有的地区主要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增长幅度较大,有的地区主要是牧区则下降甚多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蒙古地区的边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蒙古地区危机产生的原因 ,阐述了危机的过程 ;揭露了沙俄阴谋侵占我国蒙古地区和少数蒙古王公喇嘛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蒙古地区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 ,进行了英勇斗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内封建统治阶级和蒙古封建的反动统治 ,为巩固各民族的团结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青衮杂布是清初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西北角和托辉特部蒙古王公.在众多蒙古王公中,他以发动反清的撤驿之变”而知名,有些史学工作者认为,“撤驿之变”是青衮杂布为把喀尔喀蒙古从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发动的,是一次独立武装斗争。青衮杂布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当然也有人持相反意见,本文认为应将事变的发动者与参加者的动机区分开来。青衮杂布发动事变主要是他与清王朝的君臣矛盾造成的,是即将遭到清王朝严厉处罚之时,而侥幸发动的一次微弱的抗争,只是由于他的民族成份与王公身分,给事变蒙上了一层民族色彩.因此,青衮杂布并非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蒙古王公,既算不上民族英雄,也够不上民族分裂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康熙十四年察哈尔部爆发了布尔尼之乱。笔者试图通过对漠南蒙古王公向背的分析。进而得出康熙帝适时命图海由宣府出兵,威慑动摇之部,对清延迅速平定布尔尼之乱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政时期,肃亲王善耆对蒙古面临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维系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王公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蒙古问题上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试从善耆考查蒙古事宜、调补理藩大臣和筹蒙要策等方面,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时期。贡桑诺尔布等一批觉醒的蒙古王公接受新化新思想,在蒙古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活动,提出因地耕牧以筹生计、筹设公司以兴实业、速修铁路自主经营的积极主张。其基本宗旨就是以兴办实业来振兴蒙旗经济。  相似文献   

17.
围班制度即木兰行围制度,它的产生与清初帝王北巡有直接关系。清统治者入据中原后对蒙古族王公“从龙入关”的功绩眷念不忘,于是便巡行塞外,进一步巩固他们之间政治上的联盟。这是新形势下抚绥蒙古的一种形式。 顺治帝在八年(1651年)四月首次出巡塞外。他先后在塔尔虎、谟护里伊扎里河等地,会见翁牛特、厄鲁特、巴林、土默特、乌朱穆沁、蒿齐忒等部王公。各部纷纷进献驼马,顺治帝则一面赐宴,一面赏以银币、甲胄、弓矢、缎匹。继顺治后,康熙帝在十六年(1677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前半叶,1947年以前,内蒙古 大草原上寺庙林立,喇嘛成群,学校寥寥无 几。文盲率达95%以上。当时,除了王公、 贵族、喇嘛,方圆百里之内几乎找不到识文 断字的人。成人、职业、高等教育更是一片 空白。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从此,内 蒙古的教育掀开了新纪元。 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内蒙古教育便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从幼儿教育 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蒙古族知识分子大力兴办学校、编辑教材,试图“教育兴民”.该文对民国时期蒙古地区小学蒙语文教科书的编著者、编著目的、种类及使用范围等进行了梳理.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蒙古地区小学蒙语文教科书共有十多种,教科书种类有本土自编教材、国家统一教材及辅助教材三类,小学蒙语文教科书的编著工作主要由蒙古族早期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蒙古族文化团体、民国政府教育部和伪满洲政府民生部等个人、团体或机构完成.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位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上承清末学位制度的零星萌芽 ,下启现代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是研究我国学位制度发展的关键一环。其中学位课程的设置是学位制度建设中的核心部分 ,学位课程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观的取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大学学位课程 ,为我国当代大学学位课程的改革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民国时期大学学位课程的特点1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中国开始拥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但大学授予学位、设置学位课程的历史则晚些。 1912年 10月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