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着诸多制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成效的因素,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现实。要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基于行动的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下,变革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优化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着诸多制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成效的因素,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现实.要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基于行动的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下,变革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优化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归属于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实施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学术研究。从内在逻辑来看,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然逻辑;精英教育的定位是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性质上的实然逻辑;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逻辑;导师负责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逻辑;将研究生阶段设置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阶段,是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层级设置逻辑。  相似文献   

5.
关宏 《现代企业教育》2011,(22):168-169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学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激励机制和评价方式四方面入手来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历史学硕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重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在考核与评价上,要改革单一的试卷考试和以课程论文定课程学习分数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针对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出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来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并在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改革中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8.
从入学选拔、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毕业要求四个方面对日本国立大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及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归纳,可以看出日本研究生培养有以下特点:选拔方式灵活、考查全面,注重加强与社会产业界的联系,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做法对于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选拔方式,加强研究生能力培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针对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出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来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并在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改革中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培养模式固化、支撑体系不力等几大问题.这种现状亟待变革.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借鉴传统的因材施教与西方的群类教育思想,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划分为专业精深型、应用转化型、产学研一体型三大类,据此设计不同的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实践教育等环节,建构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三类模式异同交错、合作互助,共同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转变教学观念、拓宽和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改革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又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最基本的质量标准。通过分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根据学科发展水平,不断地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打破原有学科局限和视野,优化设置层级明确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保证培养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刘彩红 《教书育人》2012,(33):24-25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发展国家经济、提高科技水平的重任。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所培养的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如何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以满足当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一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现状1课程设置存在局限,缺少实践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大多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师对学生知识灌输多、思维启发少,研究生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由于观念、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课程体系、设置、内容及教学方法、管理上均有不足.因此,应从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培养观念、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增强师生从事与接受系统课堂教学的自觉性、突出研究性教学、加强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课程学习"本科化"严重;课程设置僵硬,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响研究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本文通过对创新意识、课程设置和办学条件、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学校创造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在目前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在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机会有限的客观现实前,依托课程体系所涉及的选课制度、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教学氛围等因素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现研究生教育“学术探究”本质的回归,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关键,与本科生阶段学习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所以,本科阶段学习的是知识,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是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才能向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创新意识,就要贯穿到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引领上。文章以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学位基础课水文随机分析为例,阐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意识,为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对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课堂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介绍我国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对比中美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我国计算机研究生教育应该在交叉学科协同培养模式下,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应用能力,提高我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