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讲求实效,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不少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理想。提升课堂提问的品位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课堂上的提问已经不仅仅是以提高和启发学生兴趣、思维为目的,而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带着问题走进语文课堂,并可以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
第一节从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中找对策Section 1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语文课程中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它是以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水平,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让学生主动、自觉围绕某一课题积极开展社会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综合性学习是真正的大语文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会带着问题主动走出教室去观察、实验、调查、访问,学生之间又要互相帮助、积极协作。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应变老师问为学生问,教师应积极鼓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体会成功与喜悦,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学会解决生活问题。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成为每一位数学老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吴宝亭 《教师》2011,(31):31-31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课堂上的提问已经不仅仅是以提高和启发学生兴趣、思维为目的,而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带着问题走进语文课堂.并可以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候课,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提前到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正式上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触难免存有一些隔阂,学生对老师存有敬畏心理,想说不敢说,老师欲知而不得知,就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生疏感、距离感,这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达到这一目标,经过多年的工作宴践,我觉得候课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日本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中写道:“在低年级的课堂里,教室往往致力于建构‘精力充沛的班级’,但是形成真正的学习课堂并不是‘精力充沛的班级’。在人人能够安心学习的课堂里才能够形成‘学习’。”他强调的是,我们创设的课堂必须是能够激活每一位孩子学习欲望的课堂。这种课堂,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倾向进入体验学习情境,让孩子的内心对学习有一种憧憬。  相似文献   

9.
传统式教育是一种“去问题”的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离开教室。而研究性学习,却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问题是研  相似文献   

10.
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式教育是一种“去问题”的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离开教室。而研究性学习,却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核心,也是连接研究性学习各个要素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让学,即,教师放手,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自主探究,他们带着"疑惑"展开学习,豁然开朗走出教室;在问题解决中,锤炼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本文以《牛津小学英语》四上第五单元Storytime为例,谈如何通过让学,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只有敢问、善问、会问,才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一、提问的意识 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有更多收获。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科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英语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实现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它对组织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  相似文献   

17.
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是教育的完美表现,也是打造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树立"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问号"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善问的意识,让他们拥有敢问的勇气,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提问,促进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善假课堂教学资源,引  相似文献   

18.
教师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实施新课改理念的责任,因为教师是一切教学理念和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是理论付诸于现实的最为直接的具体实践者,而教室是完成这一切的主阵地。所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要想真正得以落实,就必须让新课改的主旋律在教室内唱响,让学生在教室内放歌。  相似文献   

19.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富有成效的一种方式,它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真正形成学习的"统一体"。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吴永兵 《成才之路》2010,(30):41-41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更有效。因此,我们要重视个人与教学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与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项的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