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本文之所谓"犯",就是重复,就是雷同,是小说创作之大忌;而所谓"避",就是避免重复,避免雷同,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高明的作者往往有意地"犯",通过"犯"而达到更高层次的"避",这也就是某些小说评点家所谓"特犯不犯"。这种"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高级状态的辩证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犯中见避",或称"犯中求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故事类型重复;所谓"避",就是故事类型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夫犯之而至于必不可避,而后天下之读吾文者,于是乎而观吾之才、之笔矣。"他在《读第五才子  相似文献   

4.
重复例谈     
重复技法有两种:一种是“犯而见避”,一种是“犯而不避”。所谓“犯”。即写作中某些类似的重复;所谓“避”,即重复中写出不重复。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犯中见避"是中国传统小说理论中特别受到作者推崇的一种写作技法。"犯"指的是情节的重复,"避"则指的是情节的"同中见异"。而"犯中见避"说的是小说情节必须作到在重复中求变化。我们知道,"犯"与"避"是一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的。但"犯中见避"则又实现了矛盾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的辩证法。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都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技法,只是一般的论者没有注意到罢了。  相似文献   

6.
重复的妙用     
重复是作文的大忌。但是古人有“犯中见避”的技法,则是重复的妙用。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说:“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读法》)毛氏这里所谓“犯”,指叙事描写的重复  相似文献   

7.
犯中见避———《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特色举隅浙江/郭秀楷卢瑞宝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法》中指出:“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犯”就是重复。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技巧,能否以此观照议论文的写作艺术呢?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就我从阅读中所体...  相似文献   

8.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在小说中,情节相对人物来说有更大的虚构性,专以一个人为模特的小说比比皆是,但以一件实事作为小说整个情节的则不多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是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与之相关的诸多事件综合起来进行塑造。小说的情节是因人而设的,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而透过这些情节又可反映人物的性格。在阅  相似文献   

9.
“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很多大作家都是成功运用“犯”与“避”艺术手法的高手,这一点也被许多小说评点家注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红楼梦》将“犯”“避”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做到了“犯”中求“避”,并且“避”得浑然天成.它根据每一个人物的身份、性格与人生阅历的不同,写出了她们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一样的状态,从而让每一次“避”都闪烁着个性光辉,这一点在理家方式的采取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朱苏进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军旅文学作家。其创作中有着浓重的模式化倾向,即人物的类型化、情节的雷同化、结构的单一化、语言的凝固化和叙述视角的固定化.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教学、鉴赏和创作中应特别注意处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情节的设置要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恰当设置情节发展阶段;要特别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要根据刻画任务形象的需要,布置情节的详略;要注意通过调节情节的紧张与舒缓的节奏,突出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 1·1 叙事与叙事本体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剧是这种传播载体中的一类艺术形态。电视剧之为“剧”,则必然与人物、情节等艺术审美因素构成对应关系,而人物与情节又是叙事文艺类型的支架,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人物与情节就是叙事的全部内容。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观照电视剧,无论是创作,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  相似文献   

13.
神魔小说中语词重复及情节雷同现象不可简单视为粗制滥造,它事实上与民间叙事中的三复式结构有关,二者都来自于一种文化心理原型——重复原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两段相似情节中的细节描写对比,表现了鲁达和武松的不同性格,分析了<水浒传>同中有异,犯中见避的高超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所谓情节,就是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和一些生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在记叙文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和展示。  相似文献   

16.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分析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每个人物都在小说情节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小说《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中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他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些人物也是社会群体的缩影,透过他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特征和创作意图,也能让读者了解西班牙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情节犯是指以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的“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作为基本犯既遂形态犯罪构成的定量因素的犯罪。情节犯的情节属于定罪情节;情节的具备,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达到成立犯罪所需要的程度。法定情节的具备只是意味着情节犯的成立;至于是否成立既遂,尚需要看情节犯的其他要件是否全部具备。情节犯存在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18.
《第二十二条军规》多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语言重复、事件重复和场景重复,这些重复在组织情节、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重复手法,使小说情节连贯、人物突出、主题深刻,从而奠定了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要遵循历史主义原则,而历史真实性则是历史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大量的史料证明,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中所谓"大秦帝国"、"六国分秦"等说法,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所谓张仪与孟子辩论的情节是杜撰的;其他如屈原、公孙衍及商鞅等人物的历史也被歪曲;孙皓晖所谓"秦国的‘铁血文明’是中国文明史的根基"的说法以及热捧秦始皇,颂法反儒的做法,都背离了历史真实,是伪造的历史,经不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只有基于历史事实的创作,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论小说创作     
如果可能,请别写小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非社会行为,一旦动笔,小说家会时刻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困扰;而且,真正写起来,小说指南一类书籍并不管用。假如非写不可,那么,小说家需考虑是以情节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如果以情节为主,小说家即在虚构的事情中间而非在所谓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人物的时候,抓住情节不放;如果以人物为主,那么,小说家则需对适于情节的某些特征加以强调,使人物在新环境中显得真实可信,从而赋予他们生命。小说家无论重情节抑或是重人物,都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风格呈现情节和人物的问题;当然,在优秀的小说家笔下,故事和人物本身会以最适合的形式出现。小说家应对形式、人物和语言保持一种敏锐的感觉。此外,小说家可能会对道德教诲产生迷恋。尽管应当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教益,但是,真诚的艺术家并不能专注于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