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有资本与社会剩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有资本是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看,公有资本是劳动者阶层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私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资本剩余价值,公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社会剩余价值。资本剩余价值与社会剩余价值在性质、起源和存在条件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经济仍然受资本运动及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但是资本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资本类型,如公有资本、知识资本、权力资本等。公有资本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由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所得利润和利息仍为公有的资本。知识资本是指参与投资或经营、其收入超过正常收入水平的知识或知识成果。权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资本类型。  相似文献   

3.
资本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本是一个反映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范畴,它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运动和货币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和不同劳动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只有当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时,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特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当资本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相结合时,则体现着劳动者之间互相合作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同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使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性质都得到了根本改造,不再反映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虚拟偶像代替真人偶像成为资本主义偶像工业降低风险、生产虚拟空间的重要方式,虚拟偶像产业由此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与控制,成为资本缓解过度积累与生产过剩矛盾的新领域。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阶级不断扩大剥削范围,提高剥削程度,从粉丝的免费劳动到雇佣工人的付费劳动均被纳入资本主义增殖体系,由此完成剩余价值的最大化生产。与此同时,为将这些剩余价值最大化实现,资本家阶级将消费主义应用到虚拟偶像产业,使虚拟偶像符号化,实施符号消费主义,利用数字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编织和构建虚幻意义,使消费动机超越使用价值,转而追求符号价值。按照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虚拟偶像产业生产与消费现象抽象出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资本逻辑,以及数字劳动剥削与符号消费主义的必然性,最后回归到中国虚拟偶像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而资本生产,从实质上说是一种价值生产。公有资本也是如此。公有资本的生产与流通,遵循资本生产与流通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深化对资本和剩余价值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是历史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但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剩余价值亦然。剩余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目的和特征上的延伸与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目的性和特征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是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资本也是劳动,异化的劳动,因此能够支配劳动.并推动劳动的发展。资本是劳动的异化.资本家是劳动者的异化。我们不仅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统一。资本在劳动中产生,必将在劳动发展中灭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且是资本与劳动矛盾的内在根据.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实质是劳动自身的矛盾。劳动自身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商品竞争的实质是劳动的竞争。资本既是劳动竞争的产物,资本也是劳动竞争的动力之一,否认劳动的矛盾和竞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利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剩余价值的源泉是活劳动,既抽象人类劳动。不管参与价值创造和形成的要素有多少,但终极源泉是活劳动。真正决定价值分配(即剩余价值分享)的是市场竞争关系,是市场诸要素的不同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态:(1)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虽然活劳动创造了新价值(v+m),但剩余(m)却被资本独占或垄断。这一制度最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被排斥在剩余价值分享体系之外。但是,它又是市场竞争均衡的结果。因为它的运行基础是市场经济。(2)当代经济关系中,资本(死劳动)与劳动(活劳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剩余的获取越来越多地依靠研发、营销、管理、创新,劳动者队伍中有管理才能的人(经理阶层)不再是简单地出售劳动力价值,凭借资本对劳动的依赖,他们要求分享剩余,即劳动力价值资本化。发达国家中出现的经理层持股、大企业间交叉持股,企业控制权变化,使出资人、股东越来越不同程度地“隶属”于劳动,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独占剩余不同程度地或部分地让位于劳动参与剩余分配。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运动,生息资本、银行资本、商业资本参与资本运动,使参与剩余分配的资本由产业资本多元化为产业资本和非产业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信息、无形资产、证券等要素的资本化,使我们在现实经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机器附属物的从属地位决定了资本家占有全部剩余价值。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开始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中、下层管理者、科技人员、智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地位提高。一般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资本增值程度,他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资本”是曾被国人极端片面理解的重要经济范畴。它有实体与本质之分,二者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等同,前者实属生产力范畴,无阶级性,在商品经济社会,资本的增大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大。“资本一般”即资本共性在商品经济社会任何阶段都必然本能地表现出来,抑制它就抑制商品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一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自身的弱点;增强资本的增殖功能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克服其消极性是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数字平台作为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其形成需要具备创意、资本和技术三大条件,牵涉创意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两大主体。从数字平台的发起、运行到成熟与垄断阶段,数字平台的创意所有者“创始人”同资本所有者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由数字平台发起之初的创意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演变到“创意劳动对风险投资资本的驾驭关系”;伴随数字平台的成熟与垄断,演变到“平台资本与风险投资资本”的关系,创意劳动被资本俘获演化为平台资本,形成资本与资本共同分割剩余价值的关系。数字平台创始人与资本所有者关系演化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扬弃;“创意劳动”演变成平台资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分工、技术与组织互动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化的终极力量。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干预规范数字平台资本行为,强化数字平台上的劳动者主权;利用数字平台组织控制模式的优势,引导数字平台进行创新性的资源配置;在数字经济中应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活劳动和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3.
公有资本分配受公有生产的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了双重分配模式,即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模式。公有资本生产、流通与分配的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迂回发展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4.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阐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揭露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对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的比较,得出了工资与资本利润成反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者通过建构“底层文化资本”这一概念为弱势农民群体正名,但这一概念却建立在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误读之上。对于文化资本理论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读,即将文化资本窄化为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本作为阶层流动的工具。而布迪厄的原意,则是通过文化资本揭示阶层复制的机制,进而批判维持社会等级结构的权力关系。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代表获得优势文化的可能性,它以劳动时间的积累为衡量标准,而非占有某些具体文化实践或态度。文化资本在各阶级的不均衡分布源于等级社会秩序背后的象征性暴力。“底层文化资本”的论述陷入实体主义思维所产生的阶级文化本质论的泥沼,实际上承认并加强了城乡阶层文化的不平等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具有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条件.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雇佣劳动是指在社会主义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上劳动者为他人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不是技术关系,而是生产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具有剥削性.另一方面,这种剥削与前资本主义剥削相比,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把这一重性叫做发展性.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主流经济理论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解释是先验地对“企业是资本所有”进行肯定,进而肯定其讨价还价的优势,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作辩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交换价值成为社会所追逐的目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在全部时空上满足人的所有需求,从而超越劳动的地位,这是“资本雇佣劳动”成为可能的前提之一,而产权的非劳动力所有则使“资本雇佣劳动”成为现实。改变产权非劳动力拥有的状况,对劳动能力进行持续和多角度开发,以及对专业化分工进行必要的约束,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甚至从根本上动摇资本对劳动的雇佣,而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属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而是存在劳动剩余把被剥削劳动者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说,资本主义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我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2—243页.以下凡引自该全集的,均只注明卷数、页码)又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使……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同上,第263、244页)马克思阐明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严谨的科学含义;阐明了剩余劳动的阶级内容,以及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不同表现形式,明确指出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超过维持劳  相似文献   

19.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通用范畴,资本有两重属性,即生产要素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作为物质生产要素的资本投入必须带来利润回报;资本可分为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公有资本同样必须获取利润,讲究资本经营效率是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按公有资本分配属于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公有经济发展和壮大。实施按公有资本分配,必须推行资本经营制度,落实资本经济责任,规范公有资本按资分配行为,实行剩余收益分配制,优化国有资本结构,获取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按劳分配的具体依据和对象是由劳动者投入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决定的,劳动的资本性决定劳动者必然要参与新创造价值(v+m)中的m的分配;就资本化的劳动力而言,按劳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动力资本分配,它是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