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认为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对荀子王道政治思想、民本政治思想、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的显性接受,对苟子天人观、人性论等思想的隐性接受。其接受取向与董仲舒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荀予学说的特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京房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观的影响,在董仲舒所开辟的思想进路上,他以易学为工具,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技术知识,极力构建其宇宙图式。就其目的而言,京房仍是以易道沟通天人,言人事,明人伦,定王道。易学只是其言说政治的工具。京房易学的特点正是在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上,以易道为中介,沟通天人,言说政治。  相似文献   

4.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主宰和最高权威,是社会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终极价值根源.在人性教化方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教化成性"说,它充分论证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王道教化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现实归宿,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5.
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及儒家对于王道起源的认识,对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体道"、"道由王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道是儒家一贯的仁政主张,即孟子所说的以仁政统一天下、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认为王道起源于天道,天道是本质是《春秋繁露》中反复论说的"仁"的精神,而"仁"与"民意"、"民心"密不可分,因此,君主须仿效天道以行政事,"保民而王"才会持久地拥有王权并使之具有合法性。据此可以认为,对"王体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王体会天道、效法天道,而不是道出于王,王占有道。  相似文献   

6.
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重要内容。奉天法古的根本是奉天,奉天是说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意为其行动准则,而《春秋》就是天意的体现,王道则是《春秋》的中心,这是从天意的高度,对王道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奉天法古有王权绝对化的一面,也有儒家王道政治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政治观,是强调"变革"的辩证发展观,而非强调"不变"的形而上学政治观。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在"天人感应目的论"外衣掩盖下的儒家"德治""爱民"的王道政治传统。其天道观实质上是儒家的德治主义政治观。尤其可贵的是董仲舒提出了"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的命题,为历代王朝更替式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可成为董氏政治定律。其"阳尊阴卑"说,虽然从哲学而言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但从政治方面看,则是儒家德治主义的体现。其"王道三纲"说是从阴阳相辅相成的角度谈"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他的"德治"理论完全一致,而后世三纲说则更多地强调臣子妇对君父夫的无条件服从之义,具有更强烈的君主专制倾向,因此不能混为一谈。其"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义利观"强调道义高于功利,虽有"重义轻利"倾向,但并非禁欲主义,而其"官不与民争利"说则保护了弱势民众的利益。在这些辨析基础上,从政改、爱民、德治、伐无道、义利之辨等方面论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思想来源多元,经过整合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思周秦,批判黄老政治和"汉承秦制"积弊,提出复古更化,以解决西汉治理危机。对汉初各家治道思想进行整合,完成了王霸结合,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阐述了王道统治德刑兼用、阳德阴刑、阴兼于阳、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以《春秋》为基础,在政治实践上提出引礼入法、礼法并用、以礼主法。当代中国面临社会治理危机,应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与德治、法治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欧阳修的礼治德治观、谏议思想。用人理论及富国强兵思想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其政治思想既包含有传统的王道政治内容,但同时由于欧阳修将实现富国强兵也纳入其王道政治追求的目标,从而使欧阳修政治思想具有功利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3.
自然是董仲舒"天"的哲学的基础。经他以见辞求指、深察名号、伍偶物类等方法阐释的自然,具有广博宏富的精神内涵,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体现,象征王道政治的祥瑞与灾异,天道秩序的浓缩,而不是对客观自然的认知。构建理念与实体、精神与物质、政治观念与自然事物感通应合的一体世界,是魏晋自然审美勃兴的思想前奏。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用当时较为流行的五行学说释“孝”,这使得作为儒家学说重要部分的“孝”对统治政策有一定影响,但并未使得西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而是以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治理天下。战国秦汉时期社会上对“孝”的重视是一个连续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孝的顺利传播。董仲舒对孝的传播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相似文献   

15.
王道思想最早由孟子系统性地提出,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从"王霸之别"、"性善论"和"民心"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是董仲舒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生态思想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制约平衡"的有机政治结构,使"天-君-民"之间形成良性生态关系。董仲舒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物顺时",强调保护资源、顺应自然,追求经济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其在儒学内部的思想渊源包括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同时,西汉进入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已然有了现实需求,政府意欲从无为清静转变为有为进取,这是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不但具备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有其现代诠释,是具有现代生态化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廉政思想的核心是正义、正我和正民。正义是构建符合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基础;正我是正义的方法,主要针对统治者而言,其中心内容是"正君"和"正百官";正民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归宿,即使人民安仁乐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综观近年来对董仲舒研究的成果,有3大趋向:一是研究内容趋向广泛、细化。过去研究的重点多围绕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展开,近几年研究者的视角扩展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社会控制理论、人学思想、廉政思想、养生论、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例如,郭炳洁的《浅析董仲舒的人学思想与道德教育思想》、2008年《求索》杂志吴凡明的《董仲舒孝治之思与汉代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的确立》。二是趋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君子思想以对天性的洞明而展开,为君子人格的挺立奠定了至上性的先天根基。君子在“本天元”的生命复归中,于元之生生境域,承元之正,守元之仁,在“知仁谊”与“重礼节”的程式中,径入“安处善”与“乐循理”之境,逻辑上型塑了道德完美主义的君子主体人格,从而潜在地为庶民人格培育提供了范式与诱导。在天元涵摄中,君子品质复归于生命之本真,体悟生命原态的安然与自适,同时客观上导引社会渐次趋于整体良序。由是,董仲舒“天性”君子论自然具备了王道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