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法治要求具备以宪法为核心的完整和谐的法律体系 ,法律应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并具有至上权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法治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法律根据 ,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的核心 ,法治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环境条件 ,同时 ,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的连接和统一。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由于我国是一个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宪法观以及宪政所蕴涵的精神与法治观念的高度一致,因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相似文献   

3.
"严打"方针是刑事政策,但不是法律.非"法"意义上的刑事政策不具有普遍效力.也不应当成为影响司法独立的因素."严打"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产物,也是法律工具论的现实反映."严打"对于实现秩序、公正等法的价值有一定效果,但法的价值的永恒却不能仅依赖于暂时的"严打"政策.因而,在法治实践中,必须将刑事政策的制订和法的目的、法治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法治社会所需的法律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政治生活》的内容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的,正常的政治活动都是以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为前提的,教学把宪法和法律这条主线亮起来,不仅能为教学中一些难题的突破找到合适办法,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学生提升法治意识,涵养学科素养。这条主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讲好法律知识,强化政治知识的法律基础;涵养法治意识,收获敬畏法律之心;培养依法言行的习惯,扎实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5.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西方宪政文明,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优越性以及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澄清现实中存在的关于宪法问题的一些思想偏向,给大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和法律与法治的关系一样:法治要求公民行为受到法律规定的有效约束,宪政则要求政府所有权利的形式都被纳入宪法的制约[1].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就要求政府管理接受法律的各种规制,而依法治国,则必须要依宪治国.中国宪法的沿革也始终没有停止,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国情之发展,历经几次修改,说明了中国政府正积极努力,使中国步入法制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法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四大模块之一,是支撑法治教育的重要基石。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体现了国家对培育中学生法律素养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初中法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宪法作为法律之母,既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也具有普通法律的特征.从世界各国的违宪审查,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中,当立法缺位时,可在一定范围内直接适用宪法;到中国的"依法治国"和建立"法治国家",中国宪法中有些条款的直接适用,并且在部门法缺位时,宪法完全可以直接实施.所以,宪法的直接实施是填补立法缺位的最好途径,也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最后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9.
对宪法权利的法律保护及其规律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宪法是人民契约的产物,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宪法权利是利益的综合保障权,是“合法”、“合理”、有效的法律权利。因此,宪法赋予了每一个公民参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的“行为可性”相对公民而言“宪法权利”基本价值属性是“法治性权利”。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当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法律与生活"既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体现.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法律与生活》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法律常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其法治意识.该教材的编写遵循思想政治性、法律常识性与生活应用性等理念,对教材的使用应当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精神在于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信仰,尤其是对宪法的信仰。作为法治精神要素的宪法信仰,其内容应当包括哪些,本文从法治建立、存在、发展的前提,公民参与法治进程的动力来源,公民立宪、行宪、护宪的态度和公民作为传承宪法精神的载体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法治教育是对公民进行基本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治思维、法治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建构法治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初中校本化法治教育体系,首先要研究建构适切初中生  相似文献   

13.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使用的法治,其含义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还深化和细化了,既体现了"全面"又体现了"深化"。表现在:第一,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此,深入理解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就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中,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5.
<正>"法律伴我们成长"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本课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之"心中有法"。"心中有法"是一句宏观性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进而明确立法的目的——法律保护我们成长。为了给抽象的法律知识教学融入适应时代需要的法治背景,引导学生依法办事、健康成长,我们可以运用校园欺凌案例突破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法学院高鸿钧教授在《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上撰指出,现代法治存在封闭与开放、内信与外迫、确定与无常、普适与特惠、规则与事实等五种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调整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组建自愿共同体,走向“共同体法治”。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依法治国”是一个历史性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法治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兼容。在宪法框架下,深入发掘中、外法治资源,正确认识和把握不同层次法律的价值和功能,弥补现代法治的结构性缺陷,建构民主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法治共同体。才是摆脱“法治困境”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突出强调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地位,并肯定了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只有宪法至上,才能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18.
<正>今天,我们已经迈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要有新思考、新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从而"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由此可见,在新时代,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题中之意。一、新时代法治意识的科学内涵所谓法治意识,就是人们对法治的认知、观念与态度。"法律意识"与"法  相似文献   

19.
胡适人权派在宏观理论方面提出制定国家根本大法 ,保障人权 ;在微观方面主张实行专家政治 ,要求法律语言规范化。二者相结合 ,构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法制框架体系。这些思想主张 ,对传播法治思想 ,具有进步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写进我国宪法,这是建国以来法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切实维护宪法权威,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好法治本身的问题以及强化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