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向于充分发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何谓主体性呢?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能动性,它同时包含着受动性与为我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人之所以要发挥能动性的客观根据”。为我性揭示的则是“能动性作用的方向性,因为人类征服自然对象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对象本身”。由此可知,主体性应是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的有机统一体,主体性的发展也必须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能动性的角度理解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文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主体教育现象。这里所说“被塑造主体性”,并不是指人们所说的人的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属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实体在一定的监护引导和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体性;表现学生主体性的那些具体的功能特性,如: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因受其‘本质力量’尚处于‘孱弱’阶段的掣肘而只能有限地发挥,且总是与其自身客观具有的依附性、受动性和模仿性发生矛盾,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发生与转化,主要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笔者这里所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完整的形象都是被外部力量所塑造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选择功能、组织功能、移情功能、约定功能和建构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起着运筹帷幄的作用,与原文作者是“共生”关系;译者主体性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也有其客观基础和受动性;译者主体性是在主体间性下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传统意义上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导向性主体(教育者)和受动性主体(受教育者)两类。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一步细分为导向性主体、主动性主体、受动性主体三类,不仅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而且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主1]体性的支配下,个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唯一的“主体—客体”关系。主体性虽然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类与科学的发展,但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1]一、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1.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及其特点传…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 ,具有独立的人格 ,以学生作为主体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育 ,并以此为基础 ,全面塑造和增强学生的各种素质。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必须针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素质教育 ,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照顾学生的为我性以及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转化学生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8.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主体性的支配下,个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唯一的“主体——客体”关系。主体性虽然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类与科学的发展,但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呼唤人本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教育是 2 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它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施以教育 ,使人的本质完美形成和良好发展。但不同的时代 ,由于对人性 (人的本质 )的不同认识 ,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 2 1世纪人的本质 ,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增强。主体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主体自觉能动性 ;第二 ,主体创造性 ;第三 ,主体自主性。“主体性”人本论 ,直接引出“人本教育”。因此 ,2 1世纪的教育观应是“人本教育观” ,应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塑造和增强学生的各种素质。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针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照顾学生的为我性以及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转化学生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一、主体性的概念和特征主体性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对于自我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一种自觉感知。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自主性是指主体支配自己意志的意识和能力 ,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主动性是指人积极自觉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行动 ,表现在成就动机、竞争…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主体性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即学生自主性、主动性、超越性、科学精神的生成。主体性生成的目标与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等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冉乃彦 《教育科学》2007,23(2):12-17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个体价值选择基础上的自愿行为,理解是个体道德发生的基础,自尊是道德生长的起点。因此道德的生成是一个主体性逐步全面生成的过程。主体在产生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之前,已经存在着前道德素质,它实际在孕育着道德胚芽。对未成熟主体应该更加重视前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分析前道德素质的情感因素占重要地位;他律走向自律;从对物的了解逐渐走向对人的理解的三个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未成熟主体道德学习的八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三主”观点,是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来的。对农村复式教学来说,它更容易得到体现,获取优异效果。一任何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的“教”总是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学生的“学”要靠教师“指引”、“诱导”,从而发挥主体作用,由被支配地位转化为支配地位;同时,学生由被支配地位转化为支配地位的整个教学过程,又是一个训练过程,成为前者向后者转化的手段,从而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刘琳 《天津教育》2000,(4):10-11
“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的现实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  相似文献   

16.
中专学生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重要途径,适合学生局长的特点和需要。中专学生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具有三个特征:以培养学生“三自”为目标,使之成为自律的人;班主任角色多样化;管理的民主性。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中专学生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的运作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创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学生要更新观念,发挥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主体意识,形成主体性学习方法;确定师生的双主体意识,实施双主体教学,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主体性。即包含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等。创新性是主体性的核心,也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译论中译者被喻成机械的“搬运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后结构主义却视译者为为所欲为的“操纵者”。文章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辩证统一。运用阐释学相关理论阐述了译者能动性;指出了译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译者为我性,以期译界对译者主体性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离不开主体意识培养和向人本性服务理念的转变.重新理解教育管理的主体性,既要肯定高校的主体性又不能忽视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地位,特别是追求思想主体之独立.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本性在于主体意识中的自律观念的培养,并最终形成成熟的道德实践主体.因此,教育管理是一项艺术,最终体现的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在此意义上,管理的科学性也内在地蕴含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